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憤怒的佃農站起來

 

關注日治時期台灣農民運動興起的人,似乎都繞不開佃農與地主這個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農民組合應運而生的歷史必然性。在李根培《李應章研究》上/下(彰化縣文化局,2019)一書,對臺灣佃農與製糖廠的本質對立,贌耕權交涉的成敗,以及二林蔗農事件的來龍去脈有詳細的論述。其實,這種帶有樸實的農民運動史筆觸的論述,還能給歷史書寫者激盪出想像與聯結。

 


日本農民作家黑島傳治(1889-1943)出身四國的小豆島,他寫過許多傑出的短篇小說,如〈豬群〉、〈盤旋的烏鴉〉、〈崖下的人家〉、〈波動的物價〉〈風雪西伯西利〉等,小說主角與荒誕的故事,無不指向農民和佃農的悲慘困境。黑島的後輩小林多喜二(1903-1933)的小說中,北海道佃農艱苦求存的生命姿態,一直貫穿著他的小說主題。在這方面,還可以指得更遠些,高揚人道主義的有島武郎、童話詩人宮澤賢治、白樺派主將武者小路實篤等,從他們諸多作品中,很容易即可找到翔實的記錄,其細緻程度毫不遜於現代的記帳士。

 


順便一提,伊藤信吉的隨筆集《烏托邦紀行》,正是對這三位作家與農地解放、佃農何去何從、開闢新村容納農民使其自給自足的精神歷程的記述,有興趣的讀友可細加閱讀。現在,若用抒情散文的說法來形容我此刻的心情,我說我正走在臺灣二林蔗農事件與狩太共生農團紀行的歷史小徑上。(2023331日)

(注:《李應章研究》上/下:秀威出版社主編鄭伊庭提供)

標籤:

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燒冷灶的勇氣

 

今天整理書堆,奇妙地找出兩本舊書:尾崎秀樹《近代文学の傷痕----旧植民地文学論》(岩波書店,1991)和村川湊《異郷の昭和文学----「満州」と近代日本---》(岩波新書,1990)。這兩本專論旨趣鮮明,都指向日本殖民地文學(台灣、中國東北)的樣相,尤其後者的左派觀點,更詰問殖民宗主國輸出和起造殖民地文學是否應付起責任? 

1998年,台灣召開學術研討會(具體細節我已忘記),上述兩位文藝評論家即此行座上賓,我作為關注殖民地文學研究的門外漢,自然要恭逢其盛。必須指出,那時,承蒙下村作次郎教授特別引見,我向尾崎先生簡短問候。其實,下村教授的美意是,希望我來翻譯這部專書。坦白說,那時期我對以日文寫就的殖民地時期的台灣文學與滿州文學,對昭和時期的滿州文學與日本現代政治的緊張關係所知甚少,即使有自信讀懂日文,但不了解整個歷史背景脈絡,就貿然開譯的話,終究只是自曝其短,為自己招來貪功好利的懲罰。就這樣,我抱著應當譯出而未譯的警醒(人間出版社有此中譯本)情結,匆匆過了二十餘年。

 


如果有人問我,如今你還想翻譯《(日本)近代文學的傷痕----論舊殖民地文學》嗎?在文學情感上,我這份執念猶在,只是,近年來,我轉向日本文化思想研究與寫作,已沒多少氣力為此貢獻了。不過,今後撰文論及殖民地文學的時候,我仍然會努力聚焦於此,挑戰自己能否提出什麼新的視點。 

近日,劉燕子老師來台北訪友期間,我們談及流亡文學的意義與定位,有諸多感觸。她坦言在日本的大學裡講授中國的流亡文學,學生們反應冷淡,毋寧說,他們更關注現今的台灣文學現況。從歷史與地理來看,日本與台灣較有親近性,加之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原本親中政策的日本政府轉向軍事協防台灣的安全,這些看似與文學發展無關的政治作為,正不著痕跡改變著讀者與研究者的趣旨,正如上個世紀七○年代中期日本狂熱的中國研究(左派作家凡必稱魯迅為師,現今魯迅熱已氣若游絲)一樣。換言之,對於這樣時冷時熱的現象,其實不必太在意,想快速灼熱炙燒的就去,衷心祝福他們,有堅定信念的人,他們仍然會繼續燒冷灶的,直到理想的飯香慢慢地散發出來。(2023330日)

標籤:

 挑戰日語寫作的勇氣

 

有朋自遠方來。

上午,與山田正行教授及劉燕子老師同行,至臺師大高行健資料中心見學,我這個門外漢,再次領略高行健的流亡文學(戲劇)的力量。結束後,我們就近到茉莉二手書店巡田水,劉老師不愧是讀書人,買書快狠準而且豪氣干雲。其後,到龍泉街吃牛肉麵(我擅自點了一份水餃),我向山田教授打趣說,專程來到學生街吃麵、吃燙青菜,也算是美食之旅。

 


十分鐘左右,我們點選的湯麵全上桌了。說著說著,話題聊到外國人的日語寫作者,如兩位芥川獎獲得者楊逸和李琴峰。一直以來,我想過以日文寫作,但我考量到自己的思想太突出,個人色彩太濃,寫出的日文就不像道地的日文了,而要完全符合純粹的日文句構與韻味,卻又非我真正的思想。劉老師很有見地說,旅德作家多和田葉子用德語寫作寫德語詩歌,即是最佳例證,這樣的越境的寫作者,儘管在語言表達不那麼道地,但正是這樣而保留和突出他們的文學特色。這番話真是極具鼓勵!今後,我必須騰出時間來,以日語寫詩、寫隨筆,包括我側重的小說創作。我相信,所有的大小成就都是從精進中來的。(2023329日)



標籤: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愛情墓誌銘〉佐藤春夫 /  邱振瑞  

 

 

這裡須臾就會消失

一個詭異的鬼火之戀長眠於此

它被愛慾的紅壽衣包裹著

壓在沉重自嘲的墓碑下



標籤: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睡魔擋眠的時刻

 

對所有人來說,如何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比關注股票走勢的曲線來得重要。睡不好就會精神不濟,容易忘東忘西舊事重提,時間一久,脾氣也會跟著火爆起來。而需要專注精神寫作的作家,若長時間沒睡,那種情形如同一種殘酷的拷問。 

小說家織田作之助也是失眠受害者之一。他藉由短篇小說〈鄉愁〉(1946)的主角作家之口說,為了生計拚命寫稿,連續四十小時沒睡,這之間睡魔多次擋道阻撓,彷彿在測試寫作人的意志,經此折騰,他兩只眼睛充滿血絲,好不容易才完稿。晚上八點許,他抱著文稿來到住家附近的車站,身形萎靡地坐在月台長椅上,等待開往大阪梅田站的電車。他頻頻告訴自己,掛號寄出這件文稿後,就馬上回家鑽進被窩裡睡個夠。由此可見,這是織田作之助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柴田鍊三郎與睡眠的關係同樣值得一談。大眾文學評論家尾崎秀樹(1928-1299)指出,小說家柴田鍊三郎(1917-1978)寫出《眠狂四郎》系列作品,正是受到「睡眠」一詞的啟發。1951年,柴田在《三田文學》發表小說《耶穌的後裔》,獲得第26屆直木獎,但現在與那時不同,獲得直木獎之後,他並未躍升為暢銷書作家,陸續發表了幾部短篇小說,有好幾年執筆調查類的作品。《眠狂四郎無賴控》是他第一部正式連載的小說,從此打響知名度。當年,《新潮週刊》總編輯齋藤十一(參見拙文前),是個雄才大略的奇人,他委託柴田鍊三郎寫連載小說,但只給三個星期,柴田絞盡腦汁仍然寫不出來。為了擺脫這種煎熬困境,有一天,他到神田舊書店街巡逛,猛然看見書架上擺著中里介山的長篇鉅作《大菩薩嶺》,不由得叨念著該系列小說主角「机龍之助」來,腦中浮現出「眠」一詞。在他看來,中里介山創造机龍之助這個人物非常成功,幾乎家喻戶曉,歷經四十餘年,聲名仍然不墜。其後,柴田在〈柴鍊巷談〉一文說,「……截稿最後三天,我突然想到『眠』這個關鍵詞來。睡眠是何等重要,它占了人生的大半。好,我就順水推舟,以「眠」為姓,主角取名狂四郎。」於是,眠 狂四郎這個帶有虛無主義色彩的主角就這樣面世了。

 


順便一說,柴田鍊三郎在慶應義塾大學攻讀中國文學,就經常閱讀魯迅的作品,初期寫過幾篇談魯迅的文章,對中國的傳奇小說也極為投入。《柴鍊三國志---英雄應生或死?》、《柴田水滸傳》即他思慕中國章回小說的寫作成果。太平洋戰爭末期,他被徵召為衛生兵派往南太平洋,其搭乘運輸艇行經巴士海峽途中,遭到盟軍攻擊,在海上漂流了七個小時。可能是他身體健壯才奇跡似的生還。以此推論,或許正是那段生死交關的經歷,讓他更加領悟到日本私小說的侷限性,進而轉向創作充滿浪漫色彩的傳奇武俠小說,而原動力正來源於「眠」這一生理與精神的需求與追尋。(2023327日)


標籤:

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作家的廚房

 

我朋友說了一個真實的笑話。他說,他媽媽做的飯菜很難吃,他們兄弟姊妹作為子女不敢吭聲,只能佯裝入寺的修行者,表面平靜內心掙扎而食。但他老爸就不同了,他作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經濟大權,看見妻子端出平淡乏味的飯菜,他扭頭就走,到附近的麵食小店,簡單吃吃來得順心。朋友說,起初,他以為老爸嫌棄媽媽是糟糠妻,其實是藉故離家飯桌,到外面尋找新鮮的空氣。後來深入了解真實大白。原來,他老爸拒食家餐的原因在於,媽媽在烹飪上毫不經心(她又沒沉迷於股票沖浪裡),買菜買肉回來烹煮的時候,從不爆香或考慮搭配菜色,除了把乾煎魚弄得破皮毀身之外,所有菜料幾乎一鍋煮,或許她堅持認為,這樣最省力又環保,何需精進廚藝這種平凡小事呢。現在,我這位朋友已到中年步入生的秋天了。他說,有時與朋友在飯店聚餐,嚐到各種美食的時候,他不由得會同情起故世的老爸來。他老爸並非一開始就拒食的,而是忍了三十年,直到最後一刻,才同意他內心的火山爆發了出來。打趣的說,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不算什麼,他老爸粗食三十年才是真漢子。我說,聽你這麼講,我覺得令堂應該有兩個身分,不是超環保聯盟基本教義派,就是一進入廚房做菜,就自動變成中情局的會計主任,滿腦子都在為你們的將來著想,因為太過專注而忘記摻鹽加醋了。

 


事實上,我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煮飯做菜真有那麼困難無法學會嗎?1985年,我決定到東京留學(受阻重重,1986年才成行),自知底本少得可憐,必須做時薪較高的打工,潤澤我的收入,因而特別到台北市的烹飪補習班(付了高昂學費),特訓了一個月,終於習得煎煮炒炸的基本功。這個速成的技能,果真給我幫了大忙,我在居酒屋或中華餐館打工期間,總能適時地協助廚師做菜出餐……。曾有朋友問我,你會做菜嗎?我直白地說,給我一個雙爐的瓦斯爐台,三十分鐘,我能做出三四菜一湯來,而且菜色富有變化味道可佳。這絕非我在吹牛皮。為此,我曾請教國中時期的同學k,他在五星級飯店廚齡達四十年,廚藝精湛熟知各種山珍海味。有一天,我問他,我需要幾年才能成為夠格的廚師?他笑說,阿哥,依你的聰明才智,一年內要晉升二廚不成問題。為什麼?他說,其實,熟能生巧就能練出好刀功來,但最重要的是,你還得設計開發食譜,給老闆呈上一份圖文並茂的菜單,讓老闆拍案叫絕和心花怒放才行。說到寫文章,我就舉白旗投降了。而阿哥你不同,你有生花妙筆,來餐飲業界必有大發展。多虧我這位同學的美言與鼓勵,可惜,命運之神另有安排,派我走向另一條坎坷之路繼續探險。

 


接續美食與廚房的話題數年前,我無意間看到日劇《天皇的御廚》,為其有趣的內容,眼睛為之一亮,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我趕緊買來秋山德藏(1888-1904)《味の散歩》,原著圖文並茂,讀來賞心悅目。有一次,我把它作為文化大學中日筆譯班講義與同學分享,透過日本料理食材選用,進而了解日本的季節與歷史文化,可謂一舉數得。在此之前,我在東京購得幸田文(1904-1990)的隨筆集《台所のおと》(廚房的聲音),同樣有小小驚喜。幸田文的父親是文壇大老小說家幸田露伴(1867-1947),父女都是傑出的作家。或許,可以這樣推論,作家原本即感受性非常豐富,才能寫出細緻感人的文章,所以,他們走進廚房,如同在稿紙裡創作,各種創意料理就這樣神奇地奔湧了出來。(2023326日)。

標籤:

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你好,達達主義詩人

 

常言道,人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當然,這也包括心境上的轉變。青年時期,我讀詩學詩寫詩,對於達達主義和現代派詩歌中的荒誕突兀與反俗語言,實在讀不下去。我知道驚世駭俗的東西總是容易傳播,而且往往能給人以深刻印象。然而,我寧願進入中國古詩詞的世界裡,來得好過一些。坦白說,我對它們之所以反感與拒絕,單純是堅守於自身思想與審美取向,那時我還沒有包容異見詩歌的雅量,更談不上有什麼海納百川的大格局了。

 


數十年後,我的心境出現很大改變,我寫詩漸少轉向日本近現代文學研究,尤其關注文學史的流變,視角必然要投向日本詩歌發展史。我清楚知道,我立在這個位置上,就必須放下個人的偏見與好惡,即使那些我曾經所排斥的詩歌作品,我都應該誠懇而平等對待他們,如同對待我的兄弟。而這樣做,也給自己帶來新的契機,我因此才能重新認識和理解他們的思想。讀了平塚雷鳥、神近市子、大杉榮和伊藤野枝的文章,作為伊藤野枝的丈夫與老師的達達主義詩人主將的辻潤(1884-1944),就這麼進入了我的視野。辻潤的生平很精采,他自學英語翻譯西方詩歌,為引進達達主義詩歌貢獻良多,寫詩也寫文學隨筆,將自己的生命全搭了進去,雖然後來他放棄家庭,走向自我放逐的流浪之路。或許,辻潤有通靈的本領,知道我是他隔海相望的知音,上次我在東京的古舊書店,他的隨筆集就出現在我面前。現在,我開始閱讀他的思想,而且慢慢練就從他的字裡行間,發現他所隱藏的關於時代與私人感情的殘局記號。(2023325



標籤:

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敘事的勝利法則

 

眾所周知,許多優異的日本作家都很短命(不包括自殺身亡),但他們多半留下豐富的作品,給後世代和研究者們埋頭探析。嚴格講,坂口安吾(1906-1955)只活了49歲,不能列入短命作家的名單裡,但其創作力旺盛,小說、隨筆、評論樣樣在行,讓安吾迷有足夠的材料加以緬懷。

 


在此之前,我寫過幾篇文章介紹坂口安吾這個奇才,越發對這個奇特的作家感到興趣。經我查找,目前青空文章收錄了他的作品(499篇),與其他已故作家相比,數量相當豐富了,為節儉的讀友省下不小的購書費用。不過,有時候,我總想翻讀紙質書,這樣就不必直盯著電腦螢幕,多年前,購進了七卷本坂口安吾選集,加上數冊紙本隨筆集,總量不比全集,但有庫存可用。總而言之,坂口安吾是個善於說故事的能手,我每次閱讀他的作品,總能帶來一種心靈的觸動,尤其他以幽默的表現手法,批判戰後日本社會失序的墮落混亂景象,讓我也想進入這樣的語境下,穿越時空觀察戰敗國的社會場景。

 


今天,偶然看見了《風博士》舞台劇,我頓時耳目一新,劇中人物載歌載舞,演員表演自然到位,足以使我這樣的舞台劇門外漢拍案叫絕了。我想,以後創作小說的時候,就可借鑑舞台劇(燈光、場景設計、轉換)的精采表現,儘量寫得有聲有色(躍然舞台),讓每個演員代替你說話,因為從小說到舞台劇的過程,就是再生與再現的過程,人家強國都在吹噓什麼偉大民族的復興了,我們作家在作品中勇於開拓新境界,無異於在體現內在精神的文藝復興,唯一的差別是,我們不採取敲鑼打鼓般的喧囂,而是堅定與溫柔並行。(2023324日)



標籤: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自在隨筆

 

依我個人經驗,不論是成名作家或文壇的明天新星,他們有著共同的宿命:想寫卻寫不出來,又不甘就此放棄,一直處在苦惱的漩渦中。心理學家說,這種苦惱的根源簡單明瞭,你的寫作企圖心有多大(尤其作者構思長篇小說,如同建構超大工程,短期間不可能竣工),它的苦惱就有多遼闊,而且它們分毫不差地自埋深處。我覺得既然你做的是大型工程,就不必趕工或擅自截彎取直,按進度施工即可。在這期間,心靈自在地寫點生活隨筆(題材不拘,舉凡到市場買雞蛋甘苦談、烹飪方法的新發現、因眼花誤將樹葉看成楊桃,眼鏡掛在自己額頭上卻拚命找眼鏡,看錯日期跑錯醫院……),仍然不損於作家的獨立性,又能開闢獨抒己見的空間。

 


在我看來,寫作隨筆有諸多好處,它有效排除暫時寫不出巨作的精神壓力,避免過度自責而影響身心。另外,在這自在的天空裡,把最質樸的本我顯現出來,也是另一種成就。你的隨興率真和自嘲,有時在他者眼中即轉化成溫暖的激勵。我擴大解釋的話,每一篇讓人感動的隨筆文章,其本身就包含利他的思想,不論作家是否意識到又或者他純粹為了解悶之需。作家寫出真誠的隨筆來,他者就多了一種視角,而聰明的他者自會應用的,它可以是孫悟空手中的如意棒,亦可作為老人渡橋探路的手杖。(2023年月23日)

標籤: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非祕笈主義的時代

 

最近,我對於「生逢其時」與「生不逢時」感觸特別深刻,這不僅包含人生的境遇,還包括想閱讀的書籍受限,朋友擁有該書卻不外借,刻意在你面前擺出少數祕笈的高人姿態。嚴格來講,祕笈屬於私人財物,有權決定它的命運----公開或者私藏,作為朋友和追隨者亦無置喙餘地。簡言之,想閱讀又沒錢購買祕笈的人,只能自力救濟了,要不就是靜候時代的轉變,祈求書神加速出版業的發展,來彌合渴讀者的遺憾。

 


必須指出,這種祕笈主義盛行於台灣1980年年代中期,所有的經歷者都能說出某些回憶的片斷。果真,這樣的時代終於來臨了。只要你有讀書之愛,為迎回書籍敢於慷慨花錢,這種夢想就能立刻實現。每次,我到東京巡訪古舊書店,看見書籍的海洋大方向我展開的時候,心情尤為複雜。現在,情況剛好相反,好書盡出自己卻無力(無心)閱讀了。不過,好書成群而來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同時也在解密,明白告訴我們,現在已不存在祕笈主義了,而是各憑(努力)本事,對原先披上祕笈面紗的著作,做深刻的解讀批判與撰述,而且還能順勢完成我們對為之崇拜的各領域的大師的祛魅。近年來,我生活忙碌多於讀書時光,僅以此文記述我瘋狂讀書的年代。(2023322日)

標籤:

 〈米飯〉千家元麿 /  邱振瑞 /

 

你是否知道

辛苦勞動後吃飯的快樂?

就像嬰兒喝奶時流淚一樣

當我滿口吃著冷飯

因太美味而露出笑容

你知道我眼中湧出的淚水嗎?

知道吃到美食的滿足嗎?

我由衷地感謝

賣力工作後吃到米飯的歡喜

 

 


注:這首短詩譯自白樺派詩人千家元麿的詩集《親眼所見》。日文簡歷如下:194210月、建設社から復刻された千家元麿18881948)の第1詩集。装幀は岸田劉生。元版は玄文社版1918年発行)。1918年」を序文・自序共「皇紀2578年」に改変。

標籤: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春風裡外

 

下午430分,結束經濟部商務特考人員的日文翻譯課程,來到福州街與牯嶺街口,天色陰暗下來,我覺得涼風吹來還伴著若有似無的雨絲。今天,沒有特別的讀書心得,因此我決定前往山外圖書社逛逛。一進入書店,老闆神情驚訝問我,邱老師,你的訂書上個星期四已來取過,這次是……」我說,上次訂書太多,急於把書拎提回去,沒時間翻看剛平擺的新書。現在,時間充裕些,我可以慢慢選書。這次,我買了兩本法學相關的書,算是給自己補課。我目的很簡單,以後我探索明治時期的法政史時,不至於捉襟見肘。

 


其後,我與老闆聊談了起來,說著說著,他說起書店老闆的難處,別說薄利不多銷,遇到惡質顧客上門鬧事(不慎遺漏訂書),這傢伙就在網路散播不實謠言,攻擊這位瘦骨嶙峋、哲學系出身的書店老闆。他說,每逢星期五和周末,正是他最緊張的時刻,整理核對到書數量,回覆顧客訂單(有的顧客,下單留書卻不取書,純粹來亂的),這些瑣事足以讓他失眠(惡夢連場)。他打趣的說,遇到這種日子,得有兩顆心臟才夠用呢。聽到這裡,我替老闆打抱不平,但也使不上力。今天,只有一人看店,否則我會邀他離開地下室,上來騎樓下吸根菸透口氣。所有苦悶和被壓抑的人,應該在春風中多嘮叨幾句,才不會悶出疾病來。(2023320日)

標籤: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作家出任務

 

有批評家說,一個小說家(作家)要證明自己的存在,那就是持續發表作品,結集出版著作,這才能保有創作的生命力,不致於走向油盡燈枯。持平來看,這番話有道理,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勉勵成分,但當事人怎麼看?如果各種條件不足,因於疾病的緣故或並非專業寫作人,那麼這種期待與要求,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我也有過這種困惑:不寫的話心裡不舒坦,想寫又怕言之無物老話重提,幾番掙扎,最後卻弄得自我嫌惡起來。不過,抱怨歸抱怨,如何順利地寫出來,還是得徹底解決的。我有一想法,出版社沒給作家下單(約稿),作家不必太沮喪,其實可以反其道而行。情報部門主管有權命令部下執行祕密任務,作家也可以自賦權力自行出任務,例如設定喜歡的題目和寫作綱領,盡可能搜集相關資料,按部就班寫下去(氣定神閒毋需超趕進度),自然能夠抵達成書的終點。

 


之前,我介紹過原武史的《地形の思想史》,此書以地形作為歷史視角來勾勒日本近代史的樣貌,現在,我手頭這部《「民都」大阪対「帝都」東京 思想としての関西私鉄》同樣出自原武史的手筆。整體而言,這部通史性的著作可讀性極高,筆調簡潔明快,但不掉書袋(書末有74冊參考文獻),而且沒有目空一切動輒訓人的毛病,專注精神六個小時應可讀完。讀完未必通體舒暢,卻能給寫作者帶來寫書的新啟發,原來寫書的精妙之處,貴在真誠之志,歸於勤奮的踐行。(2023319日)

標籤: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聲音中的風景 



 

聲音與聽覺的關係。長塚節有一篇題為〈海濱之冬〉(明治四十年三月八日發行、馬醉木 第四卷第一號所載)的散文,這篇文章描寫他前往千葉縣東部的九十九里濱觀看捕魚的感想。長塚節的文字風格細膩,描景敘情甚為精到,某些場景的刻繪,比西方自然主義文學來得精采。例如,他這樣描寫置身在松林裡的聽覺與聯想:海浪的回聲在松樹林上空咆哮,彷彿海浪會沖到這個地方來。/ 兩艘船被拉到一處松樹林附近,一個木匠正在給受損的船隻刨整木板修捕,木匠手上的刨花一片一片地拉出來,它們落在海水微蕩的沙地上,就這樣,時而前進時而流轉。按理說,長塚節這種描景的寫實技巧並非獨門祕招,以文字見長的小說家應該都能勝任的,問題在於,小說家是否願意放慢寫作的速度,極具耐性將眼前的風景生動地重現出來。當然,小說家較多著墨重現風景躍於紙上,很可能給自己帶某種力之未逮的心理壓力。不過,與此同時,他在書寫過程中等同於賦予風景特殊的意義了。

 


與太宰治亦師亦友的小說家井伏鱒二,他對於聲音的描述很有特色。他說:水滴聲音通常聽上去是滴----答、滴----答的。如果,滴水聲「滴滴答答」極為頻繁,聲音就會出現變化,引起人們的注意。水滴落向坑窪的水面,激起小小的水花。雪花上揚的瞬間,又有另一水滴落下。於是,這攪亂一汪池水,聲音也生出了變化。「滴答、滴答、滴答」的水聲,不時幻化成「滴答、滴答、叮咚、叮叮咚咚、叮叮咚咚」正是源於此。毋庸懷疑,在滴----答、滴----答的情況下,坑窪的水面近乎平靜以後,下一滴才會落下,所以聲音並沒有變化。至於水滴聲沒有變化是好是壞,那就是因人而異了。沿續這個說法,聲音中是可以有風景畫面的,對聽之悅耳的作家,它就是美妙的風景線,相反,厭惡者認為海邊迎風翻弄的海濤松林低語,即不折不扣的轟鳴和噪音,哪來抒情與浪漫情懷?話說回來,自然界的轟鳴聲響被形容得何等吵雜,其實完全不敵電鑽與鐵槌的厲害,如果你經驗過住家樓上樓下敲挖牆面地板的震撼性效果,那才算是真正理解何謂噪音。2023318日)




標籤: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不可或缺的追伸(附言) 

 

今天中午,我收到了青山惠昭先生寄贈的雜誌《追伸》(第1420232)有點意外與驚喜。因為出版社寄贈新書(尤其限時掛號)或日本朋友寄來書報(國際包裹),我必須親自簽收,如果那天我剛好外出,郵差先生按鈴沒人應答,就會在我家郵箱外貼附投遞通知單。我覺得,這樣終究會給雙方帶來小小的困擾。為了解決這因時間錯位的失落感,我通常委請對方寄至我家茶行(收件地址 ),寄到那裡有員工收件簽收,我晚上前往就可點收或回信。或許,青山先生深知我收取郵件的狀況,這次特地以平郵寄來的。說來奇妙,在這當下,我的嗅覺特別靈敏,我彷彿可以從其牛皮紙信封聞到親切而熟悉的味道,來自沖繩島的海風與島影的氣息。

 


《追伸》這部綜合性的雜誌,篇幅不大(144頁),但內容豐富極富特色,有短篇小說、讀書筆記、思想論述、歷史研究(口述史)、知性隨筆等等,讓我為之驚豔,很想長期訂閱來擴展和豐富我的知性視野。我認為,青山先生的宏文〈76年前台湾で起きた228事件を今考える〉,飽含著對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反思,他作為受難家屬的理性與克制,不藉機濫用悲情進行情緒勒索,並積極組團(團長 又吉盛清教授)協助沖繩同胞二二八受難家屬和研究者來台灣,那種重回歷史現場追問歷史的勇氣,也是這篇文章的題中之重。順便一提,日本語「追伸」一詞,譯成中文的話,有後記、附言,追記等意思。《追伸》這部雜誌所以如此取名,顯然是自謙之詞,如青山先生在文末中提及,有關二二八事件中沖繩人受害者的認定與賠償,並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以後再實證主義的詳述。從這視角而言,不論是《追伸》雜誌,包括與青山先生同樣遭遇的家屬,他們的附言(微言大義)都極其重要,因為這給歷史(文學)研究者提供一條線索,而附言和追記同樣可以作為追溯歷史還原現場的起點。(2023317日)

標籤: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屬於森林的神聖

 

英國籍德語作家埃利亞斯卡內蒂的《群眾與權力》(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隨筆集,洋溢著社會科學與政治哲思的思辨,每讀完一篇,細緻的神經就會躍動一次,閱讀這恢宏的文章,等於得了一種鼓勵,必須勤於治學並敢於辯證。我因為熱愛森林學的奧妙,所以先援引該書「森林」一節:「森林高出於人。森林也許是密不通風的,其中雜生著各種各樣的灌木叢,要想進入森林,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在森林中繼續前進,那就更為困難了。但是,森林真正的密度,真正構成森林的東西,也就是樹葉,是在上面。正是每一棵樹的樹葉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連成了一片的屋頂,正是樹葉把許多光線擋在森林之外,並且投下了一片巨大的樹影 

 


森林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這樣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森林自身發生變化的方向:森林在不斷的往上增高。樹與樹之間的平等性是一種大致上的平等性,這種平等性本來也是一種方向上的一致性。誰在森林裡,誰就會感到自己受到了保護;他不是在森林繼續生長的頂部,也不是在森林密度最大的地方。森林的每一棵樹木都牢固的紮根於地下,不受外界的任何威脅。它的反抗是絕對的,寸土必爭。它可以倒下,但不會移動。因此森林變成軍隊的象徵:一支正在故事中的軍隊,一直任何情況下,不會逃跑的軍隊,這支軍隊將戰鬥到最後一人,守住最後一寸土地。 

 


我正是受到這樣的激發,加上森林之書的指引,讓我很快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找到了《森林與社會》這本奇書。就宏觀角度來看,僅讀這本大正時代的舊書,自然無法概括那個時期日本的森林史。不過,對我這是好的開端,積少成多,比較閱讀二書之後,我對於知性隨筆的撰寫與條件,有了更新的體悟。因此,我將它視為這是森林學於我呼告的回應,它們精通人類的語言,了解砍伐與開發帶來的殘暴性。我不具備森林學家的專長,但我可以用另種方式展開,用最大的力度來深描森林必須存在的神聖性。(2023315日)

標籤: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讓我們繼續跟著詩歌同行 

 


在所有文學類型當中,寫詩似乎最能反映創作者的思想特質,不論以淡然如菊的筆觸,以抒情的絕唱,以詼諧的自況,以火山般的熱情,以哲學思考的回旋,無不是詩人自畫像的再現。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詩人是自在與福至心靈的幸運之人,因為他們有所感觸,就可以當下成詩。翻譯外國詩歌的時候,又是另一種奇妙的體驗,我喜歡把它稱為「越過譯國的山丘」,譯者才發現了別樣的世界,家鄉海邊的防風林由木麻黃整齊排列,日本臨海的防風林由松樹以蒼勁之姿駐守。田原與劉沐暘合譯的高橋睦郎《讓我們繼續沉默的旅行》詩選集,給讀者一種近似的抒情韻味,在乍暖還寒的春天讀詩,也是很享受的事情。(2023314日)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