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絕對行動與盛夏煙火 

三島由紀夫有一短篇小說〈煙火〉,大約一萬四千字,描寫一名大學生(我)至(1953年)「隅田川兩國橋初夏納涼煙花晚會」打工,及其所見所聞的(政治)感想。讀完〈煙火〉後,我聯想到兩件事情。其一,三島在描景敘情方面,筆法老練生動,讀其小說段落,真有躍然紙上的立體感。其二,就是三島踐行的絕對行動美學了。我想,這是頂尖小說家的絕活,必備而且必須的,否則哪來那麼多鐵桿粉絲擁戴呢?

 


在〈煙火〉篇末處,三島這樣總結似的描述:「……雨下成了絲絲的細雨。對岸反而顯得朦朧,高聳的鐵橋形成了一幅片面的剪影畫。/我仰望蒼穹,開始可以心無牽掛地欣賞煙火了。與如同炮聲般轟隆作響的炸響一起,一道明晃晃的光柱,突然在河面上的上空升起。光柱的頂端,氣勢凌人地直衝雲天,向整個天空飛翔,在升騰中猛然炸裂。銀光閃閃的無數星星先旋成一個圓圈;追逐他的軌跡,從光環的內側又幻化出紫的、紅的和綠的同心圓,內側的光環很快便消失了。當外側的光環消失後,又會有另一種橙色的圓輪在其下方飽滿綻放開來,無數的光粒從空中落下。然後一切都消隱無蹤。後面的煙火像連珠炮式的再往上竄升。有的煙火一邊綻放著點點的花火,一邊「嗤嗤」地直往上跳竄 。緊接著,另一個煙火爆開時所閃射出的光亮,將前一個煙火的殘煙殘姿全部立體化地映照了出來。 

 


撇開這段精采的描寫(該小說發表於1953年),三島由紀夫與奶油嘴砲作家不同,他一以貫之把直接行動的理念,融入自己的《行動學入門》(1970)論述裡,在〈行動之美〉中,他這樣提到:「或許《葉隱》的作者(山本常朝)之所以輕蔑表演藝術,正是出於這個緣故。武士輕視所有的表演藝術只認同能劇,是因為原則上樂劇公演一次,而能劇演員聚集精力,就為了僅只一次的實際行動(演出),如果說,行動之美只能在永不重複的事物中找到,那麼它和煙火一樣。問題是,在虛幻不定的人生中,誰能保有比煙火更燦爛的剎那即永恆呢?」作為深度閱讀的讀者,似乎可以讀出三島這十七年來埋在「煙火」中壯麗而震撼的實踐意義。按此角度來說,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煙火慶典,有錢的買齊色彩炫奇的煙火,沒錢的買到廉價的水鴛鴦(沖天炮),但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點放的決心,是否下決心實現生命的燦爛,而不淪為「終於沒有出發」的空談。2022111日)



標籤:

 〈頓悟〉◎ 邱振瑞

 

歷史中的人生

可以很精采

可以自由遷徙

可以讓大小灰鳥

日夜飛翔

 

政治中的人生

不准太努力

不准用力逃亡

唯獨恐怖

可以大批量蔓延

 

2022111日)



標籤: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失眠者的特權

 

在一次試茶場合中,茶商朋友S問我,你晚上好睡嗎?我說,我的身體機能很奇妙,趕稿在即姑且不說,遇到讀書進度順暢,讀到欲罷不能的時候,不可能睡得好。在很多情況下,你認為並決定身體關機,已經躺在床上準備編織寫書的美夢,但這時你的腦袋依然鬧哄哄,想一覺天亮簡直是奢談。不過,失眠者也有一種特權。S神情困惑問道,剛才如你所述,失眠者只有痛苦,沒有別的好處,還能有什麼特權嗎? 

我說,失眠者的特權不是要拿到好處,而是對於事物的專注與實踐結果,當然,它還帶有責任的重負(精神壓力),但從中得出良好的成果,豈不是失眠給予失眠者的特權嗎?S基於茶商和氣生財的資本主義精神,不好意思反駁我,接著,我再舉了幾個實例表示我不打妄語。疫情之前,門市生意尚可時,我們每天必須品評五六個茶樣(甚至更多),決定是否進貨買入,此外,新舊茶友上門買茶,以客為尊極具耐性符合他們的需求。這樣一來,從早到晚喝掉各款烏龍茶的總量可想而知。情況嚴重點,血糖下降全身直發抖,那種感覺就像巧克力遇到熱開水,讓你深度體會到什麼叫做崩塌與潰散。撇開飢餓胃部灼勢的折騰,晚上試茶太多,就會頻繁地跑廁所,哪可能不失眠?

 


但在商言商,我們寧願試茶過量,與新舊茶友品茗而茶醉,都比門可羅雀的感傷光景好上千百倍。這就是我定義的失眠者的特權。進一步說,我相信每一個勤奮的作家或譯者,他們寧願因寫(譯)稿壓力山大而數夜失眠,也絕不浪費時間說大話。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太宰治。他不喝茶,愛飲酒,寫稿壓力特大,必定是失眠的受難者。不過,他心裡明白,寫不出自己滿意的小說,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同樣會讓他落入失眠的泥沼,但我想,太宰應該會贊同我的說法,寧願為寫作而失眠,不願淪為虛有其表的遊蕩者。所以,我們似乎可以高喊失眠萬歲,失眠萬歲!失眠萬歲!(20221030日)


標籤: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周末微雨〉◎ 邱振瑞

 

周末的早晨

天空作美

悄悄下著小雨

所有探尋從這裡出發

 

我能做的很多

如救援大隊那樣

在黑暗歷史中

找到沉默和失蹤者

 

又比如人類學家

在長篇小說裡

在顫抖的雨林中

記錄無聲的政變

 

周末微雨

那不是關閉

也不是冰冷鐵幕

是對新世界的開啟





標籤: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橫濱之美

 


上個星期,返回老家橫濱省親的三澤女士,日前回到台北的寓所,昨日下午三點許,來到敝店與大家茶敘。這次,她帶來日本的伴手禮,我獲贈一條棉質手帕,心裡非常高興。這條手帕頗具設計創意,以折書方式呈現橫濱面向世界的開國風景。我立刻做了聯想,其實寫書出版應當如此,必須不斷創新進化,面前才有新的進路。我感謝她,我會充分運用這條魔法手帕的優勢,搭配我重視的書籍封面,分享我們對橫濱之美的關注。(20221027日)

標籤: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談談接受 

對我而言,卡爾.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史論述極具魅力(當然,這要都歸功於中文譯者精確流暢的譯筆,否則不諳德文的讀者就無法窺其堂奧了),生活再忙碌,抽點時間閱讀,模糊的思想就會清晰起來,如晨起沖飲大杯大禹嶺高山茶一樣。

在某方面,喝茶和讀書相似,坊間流行空腹時喝茶傷胃的說法,我試了好多次,得出這樣的結果:造成飲者胃部不適,主要是劣質茶葉所致,不在於特定時段,閱讀經典著作就如品味大禹嶺高山茶。

 


卡爾.施米特在《哈姆雷特還是赫庫芭》序言中,有一段很有意思:「只要長期思考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及圍繞它的眾多闡釋,就知道這是深不可測的題目,就會發現,有許多蹤跡都能將我們引入這個深淵,卻鮮有能將我們引出來的。」該文第三個頁下譯注,同樣引人思考,「《德意志悲悼劇的起源》是德國思想瓦特.班雅明的教授資格論文,但因不符合傳統學術規範,並法蘭克福大學接受。班雅明在撰寫這部書時深受施米特《政治神學》的影響,還曾親自致信施米特表示感謝和敬仰。」 

這是一個尖銳的好問題,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接受」的價值取向?我個人認為,比其教授頭銜資格,我更希望發揮實質的影響力,試想一個傑出的政治思想史家,其洞見文章傳進知識人的精神家園,豈不是已戰勝時空的限制,班雅明沒有後代子孫,但接受他的思想的廣大讀者,任何時刻都會想念這個思想家。(20221026日)

標籤: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南韓之石,可以攻玉 

今天中午,我收到明目書社寄來一大箱訂書,積存的寫稿壓力,頓時減輕不少,隨興翻閱個三十分鐘,也算給自己中途加油 

在這批訂書當中,我先粗略介紹南韓作家金琸桓的《潛入謊之海》、《生者的眼晴》二書。這兩部深刻報導與短篇故事,取材自2014416日的世越號沉船事件。當時,世越號客輪由仁川港起航開往濟州島,途經孟骨水道時沉沒,事故造成乘客船員共計304人罹難,在黃金救援時間裡,政府不僅沒有採取應有的救援行動,而且誤導輿論阻礙民間救援,這起事件給韓國民眾留下難以癒合的心理創傷。

 


金琸桓這兩部作品,讓我突然懷念起台灣1980年代中期興起的報導文學來,姑且不說報導的文字特質,它們有較深的入世精神,敢於批判社會的不公正,為弱勢族群發聲,與金琸桓同樣的關懷之眼。如果說,那些有深度的報導文學,很大程度代表當時台灣文化的精神史,我是深表認同的,並為這個風潮的式微,感到有點感傷。當今,不知所云的文學獎得獎作品,吃搖頭丸般的文詞,邏輯錯亂的意見領袖成為媒體竉兒時,你能不感嘆嗎?如果有人問起,那你能怎麼辦呢?我當然有辦法,那就是讓文字垃圾歸垃圾車載走,好文章趕緊收藏。(20221025日)

標籤:

 江郎才盡的時刻

 

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作家寫作遇到瓶頸,用盡所有辦法,仍然寫不出的時候,那該如何自處?在NHK「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特輯中,主持人訪問瀨戶內寂聽如何看待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死事件?寂聽與三島為同時代作家,平常亦有交誼,對三島的精神世界了解甚深,在他看來,三島的自死是一種選擇,如三島於1968年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川端勸退三島的獲獎內幕日後再詳述)即表示,他已經四十三歲,是以文豪之姿死去,或者以英雄之姿死去?按照這個思惟推展下去,三島於是年組成「楯の会」的動機就可想而知了。三島這種帶有高度的政治性隱喻,不需搬弄詮釋學也能識讀出來。

 


瀨戶內寂聽說,晚年的川端康成創作力大不如前,幾乎已經寫不出來,完成一部短篇小說都困難,他感同身受地說,作家總有寫不出來的時候,處於那種狀態中十分痛苦,他亦直面過這種苦惱。他以岡本加乃子為例,岡本的房間裡丟滿殘篇稿紙,反映其為文所苦的煎熬。最後,主持人又問寂聽,一個作家在晚年寫不出來,難道不能(停筆)安享晚年嗎?這時候,寂聽表情嚴肅地說,不,真正的作家(小說家)只有不斷地創作,因為那是你所選擇的(道路),而不是你被選中的,對真正意義的作家來說,那有什麼安享晚年?或許,這就是日本小說家信仰的核心價值,寧可為自身理想死去,也不願無為地安度餘生。看完這個特輯,我由衷感佩三島由紀夫的小說家精神,下次到東京舊書店時,應該將《三島由紀夫全集》隆重地扛回來。(20221024日)

標籤: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被遺忘的作家----牟少玉 

約莫前年秋天,我的外交官朋友來訪,他在茶敘中提及,正在整理父親的遺物,近百上千的書籍不知何處理,問我有何建議。我說,根據我苦澀的經驗,與其將藏書(自己或家人的)賤價售予舊書店,不如送給熱愛閱讀的朋友,對原書主或受贈者而言,都是溫潤而美好的結果。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立場,每個人的情況(價值取向)不同,有各自的條件限制。例如,因公私繁忙時間緊迫,一時找不到熱情的朋友接手,最後只能隨機處理了。

 


在那以後,某日他到六條通附近的餐館用餐,結束後順道來敝店小坐,這次,他特別帶來了其父自費出版的隨筆集《我如是說》贈我。當下,我顧不得與他談話,立刻閱讀了起來。我快讀了三篇小品文,為其父簡練而深刻的文章所感動,並從中體悟到一個道理,作家人生的練達與謙卑,未必成為高知度(因政治正確)獲獎連連的作家,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的精神品格與高貴。

 


另外,我想起了一則相似的記述。德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曾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在其《活出意義的生活》(1959年發行英文版,銷售1200萬冊,被票選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10部著作之一)中說,他最精彩的洞意來他身陷集中營的時期,那裡他釐清了別人所謂的那種放棄症(give-up-itis)。他更具寓意的指出,「佛洛伊德、阿德勒和榮格給予我們一種『深度心理學』,而他給予的是一種『高度的心理學』,幫助人們通過自我超驗性的方式,達到個人意義的新高度。因此,有人曾經希望他用一句話表述自己的生活意義。他的回答是,「你生活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自己的生活意義。」在此,我要借用弗蘭克的話,我的外交官朋友之父雖然是已被遺忘的作家,但我至今依然銘記在心,他的生活意義與我的生活意義在這瞬間匯合,那種感覺如神祕的電流將我們的內在精神貫通了起來。(20221023日)

標籤: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滄海一粟

 


與台灣每年四萬多種圖書出版相比,個別作家或譯者的勞作成果數量,真可謂滄海一粟。除了上述龐大的出版量,還包括中國簡體書加入了競爭,自由市場經濟就這麼直面而來。我看到五木 寬之的隨筆集《大河的一滴》簡體中譯本出版,只有一個感想,台灣也應出版(台灣譯者)正體中文版,與之交流、與之競爭,與之較量。在我看來,每個譯本越是暢銷就越能擴大讀者群,從中建立起強有力的話語權,並以此影響力改造讀者的品味。退一萬步說,即使我們一開始皆為滄海一粟,那麼也要想方設法讓汪洋大海感受到我們的存在。(20221021日)



標籤: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雲雨的真相 

我相信,有翻譯日文小說經驗的譯者都知道,日本作家以其日式風格描寫天氣(氣象)、尤其細膩描繪四季雲層變化時,那就是對中文譯者最強烈的挑戰。進一步說,沒有專業氣象知識的譯者,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借用語義學的說法,這時候,譯者才真正體會到何謂「語言(文字)無能為力」處境。

 


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僅困擾中文譯者,也讓有志宣揚自然主義的小說作家既愛又怕,因為他們也想運筆用字出神入化,但是沒練就這等功夫,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盡量避開不寫,以免自曝其短,摔破作家的光環。但仔細想來,現在,我們可運用的資源比以前多得多,值得信靠的中譯本陸續出版,對中文譯者助力甚大,對害怕敗筆的作家們也有正面鼓舞作用。當你能夠以生動精妙的文字,描寫天邊的雲彩揭示雲雨的真相,就有資格登上經典作家(翻譯家)的位置了。(20221020日)



標籤: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我的暮色〉


我似乎比別人幸運

有暮色的關照

風雨吹過很多遍

它始終不離開

 

無論時間稍有疏忽

陷入晦暗的格局

應然就此隱沒

它仍然立在那裡

 

在我的暮色中

不需鐵穹防禦系統

私人與公共界限

都能實然得到安全

 

 


20221019日)

標籤: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厚積薄發不躺平 

2005530日,高山文彥《水平記:松本治一郎與部落解放100年》一書甫出版,我立刻想訂購此書研讀,多了解日本部落解放的發展史,將來撰寫日本文學中的歧視問題時,才不致於空洞無物。我時常在想,作家有其優美文筆固然重要,但過了五十歲,還耽溺於華麗文字不可自拔,熱衷製造應酬政治文章,終究是不健康的病徵。



回到上述話題。

高山文彥寫作這部評傳的毅力和歷史高度令我十分敬佩。全書厚達712頁,引用參考文獻174種,如果把醞釀和構思算進去,真可謂工程浩大。即便作者成書那年才47歲,正值身強體健的年紀,但反過來說,一個作家若不具備足夠的底氣(實力)和使命感,不可能得出豐碩的成果。當然,有贊成就有反對,他們也可以日本諺語中『蓼喰ふ虫』(たでくうむし)もすきずき(蓼虫不知苦。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一詞來捍衛自己的觀點。不過,我要突顯的是,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厚積薄發比躺平更有用,它能鼓勵同時代人,提醒夢遊者放棄妄執幻影,能做到這一步,豈不是平凡而偉大的壯舉?(20221016日)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