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江郎才盡的時刻

 

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作家寫作遇到瓶頸,用盡所有辦法,仍然寫不出的時候,那該如何自處?在NHK「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特輯中,主持人訪問瀨戶內寂聽如何看待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死事件?寂聽與三島為同時代作家,平常亦有交誼,對三島的精神世界了解甚深,在他看來,三島的自死是一種選擇,如三島於1968年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川端勸退三島的獲獎內幕日後再詳述)即表示,他已經四十三歲,是以文豪之姿死去,或者以英雄之姿死去?按照這個思惟推展下去,三島於是年組成「楯の会」的動機就可想而知了。三島這種帶有高度的政治性隱喻,不需搬弄詮釋學也能識讀出來。

 


瀨戶內寂聽說,晚年的川端康成創作力大不如前,幾乎已經寫不出來,完成一部短篇小說都困難,他感同身受地說,作家總有寫不出來的時候,處於那種狀態中十分痛苦,他亦直面過這種苦惱。他以岡本加乃子為例,岡本的房間裡丟滿殘篇稿紙,反映其為文所苦的煎熬。最後,主持人又問寂聽,一個作家在晚年寫不出來,難道不能(停筆)安享晚年嗎?這時候,寂聽表情嚴肅地說,不,真正的作家(小說家)只有不斷地創作,因為那是你所選擇的(道路),而不是你被選中的,對真正意義的作家來說,那有什麼安享晚年?或許,這就是日本小說家信仰的核心價值,寧可為自身理想死去,也不願無為地安度餘生。看完這個特輯,我由衷感佩三島由紀夫的小說家精神,下次到東京舊書店時,應該將《三島由紀夫全集》隆重地扛回來。(20221024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