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力挽狂瀾:飯田一史《城鎮書店是如何倒閉的》2-2
他進而指出,在他出版《城鎮書店是如何倒閉的》不久前,鹿島茂的《古本屋の誕生》即已問世,有同行建議他可否就這方面議題做總體性的記述,但他承認,僅為戰後新書店的歷史調查與撰寫,即已弄得精疲力盡了,實在沒有餘力碰觸古舊書籍這一領域。他認為,舊書業界和二手書愛好者都之甚詳,直到昭和初期之前,許多店家販售新書店兼賣古舊書,這一情況很平常。
松本昇平的《業務日誌余白》(1981年)指出,大正時期(1912-1926)書店新書容許退貨(由轉向寄賣方式),不久之後,根據 Matsumoto Shohei, Business Diary Margins (1981),在大正時代(1912-1926)以後的一段時間裡,當新書的退貨變得通融時 (由買斷轉為寄賣),書店經營有一種傾向,許多新書店還兼營販售舊書,即使優惠折扣也要賣出,並視此為自己的職責。在那個時代,一家書店什麼都做,從零售新書到買賣二手書以及寄賣和競標。
然而,昭和7年(1932 年),日本雑誌協会通知全國(兼營新舊書刊)書商禁止弊端的雙重交易,因為在新書店和二手書店中,非法銷售和退還舊書的情況非常猖獗。例如,讀者買了一本新雜誌閱讀以後,立即賣給同一家書店,書商則將舊書退還給出版社,等等。這項禁令遭到書商的極力反對,但工會的章程仍予禁止。
即使二戰以後,「新舊書兼營業者」和「新書兼營租書業者」原則上也不能加入新書商工會。當時,發生了兩件違規的事件:一、曾有書商工會投訴「二手書店在新雜誌發售日期前打折出售,迫使該書店停止販售。(日本書籍商業組合連合会《全國書店新聞》1972年1月15日)。二、1977年的「杉田商店事件」,該書店從古舊報紙和過期雜誌經銷商處購買雜誌,然後退還給經銷商以換取現金。(《日本雑誌協会二十年史》1981年)
1980 年代初期,在神田的古舊書店街,以折扣價出售暢銷新書和字典也是一個問題(《出版年鑑》1983~1985 年版)。從只經營新書的出版商、經銷商與書店的角度來看,二手書一直擺脫不掉非法轉換現金的手段遊走在法律邊緣的形象。自從「Book-Off」興起之後,這股風潮稍稍有所轉變,新舊書籍兼營的書店稍有增加,不過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老闆有時會坦白以告,現在,出版社不怎麼看重他們了。他認為,作為經濟收入的手段,無論是販售新書的書店、出版社或經銷商,他們運用古舊書店的資源亦無可厚非。所謂的愛書之人,絕不僅只於「只買新書」或「只買舊書」而已,所以,不必戴上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們。
日本的古舊書店是不容忽視的零售業者。他們自1940年代起與出版發行體系打過交道,從進貨(採購)、定價、資金調度等重要環節,可謂熟門熟路,現今,卻被新刊書店給忽略了,看來他們日後要為此付出代價。日本的情況是,出版社訂定書籍的定價,經銷商掌握著重大的環節,依照市場需求預估進書數量和鋪書,銀行帳戶進出帳目也掌握在經銷商手裡。而這就是新刊書店奇異的商業模式。
新刊書店經常用「金太郎糖果書店」一詞,來調侃經銷商的鋪書模式和連鎖書店總公司大宗採購的運作方式,有些書店確實給人這種感覺。然而,這個揶揄之詞很少用於二手書店。每家新舊書店都有各自獨特經營方式,問題是,經銷商強行配送書籍到書店,下一個月底就得支付書款,無法預先知道每個月的進書數量。而且退書(書籍損傷)以及退書後的退款往往再三延遲。因此,在這樣的交易條件下,很可能導致現金周轉惡化。儘管如此,這個問題一直被忽視,直到1990年代後期經銷商向書店催收應付帳款的問題才開始嚴肅對待。對於這個問題,飯田一史強調閱讀《城鎮書店是如何倒閉的》重點之一,即讀者可以從中窺見新書銷售業的商業模式經營手法及其歷史變遷,它們又與古舊書產業之間有多大的差異。
然而,說的更確切些,飯田一史和多數日本評論家一樣,用溫和的語氣指出事情的來龍去脈(歷史經過),並未像台灣出版同業那般機智與善巧,每次遇到經銷商和書店拖欠書款多次展延時,他們總能拿出有用的解決方法。回到問題的本質上。現今大數據和智慧型手機為王道,誰來力挽狂瀾把書店拯救出來?我想,在尚未尋出解決的萬靈丹之前,若能得到更多愛書人的支持,某種程度上能延長書店的壽命,因為任誰都不希望它們走向倒閉的結局吧?(2025年8月1日)
延伸閱讀:
鹿島茂《古本屋の誕生》(草思社,2025-2)
飯田一史《町の本屋はいかにしてつぶれてきたか》(平凡社,2025-4)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