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聲音中的風景 



 

聲音與聽覺的關係。長塚節有一篇題為〈海濱之冬〉(明治四十年三月八日發行、馬醉木 第四卷第一號所載)的散文,這篇文章描寫他前往千葉縣東部的九十九里濱觀看捕魚的感想。長塚節的文字風格細膩,描景敘情甚為精到,某些場景的刻繪,比西方自然主義文學來得精采。例如,他這樣描寫置身在松林裡的聽覺與聯想:海浪的回聲在松樹林上空咆哮,彷彿海浪會沖到這個地方來。/ 兩艘船被拉到一處松樹林附近,一個木匠正在給受損的船隻刨整木板修捕,木匠手上的刨花一片一片地拉出來,它們落在海水微蕩的沙地上,就這樣,時而前進時而流轉。按理說,長塚節這種描景的寫實技巧並非獨門祕招,以文字見長的小說家應該都能勝任的,問題在於,小說家是否願意放慢寫作的速度,極具耐性將眼前的風景生動地重現出來。當然,小說家較多著墨重現風景躍於紙上,很可能給自己帶某種力之未逮的心理壓力。不過,與此同時,他在書寫過程中等同於賦予風景特殊的意義了。

 


與太宰治亦師亦友的小說家井伏鱒二,他對於聲音的描述很有特色。他說:水滴聲音通常聽上去是滴----答、滴----答的。如果,滴水聲「滴滴答答」極為頻繁,聲音就會出現變化,引起人們的注意。水滴落向坑窪的水面,激起小小的水花。雪花上揚的瞬間,又有另一水滴落下。於是,這攪亂一汪池水,聲音也生出了變化。「滴答、滴答、滴答」的水聲,不時幻化成「滴答、滴答、叮咚、叮叮咚咚、叮叮咚咚」正是源於此。毋庸懷疑,在滴----答、滴----答的情況下,坑窪的水面近乎平靜以後,下一滴才會落下,所以聲音並沒有變化。至於水滴聲沒有變化是好是壞,那就是因人而異了。沿續這個說法,聲音中是可以有風景畫面的,對聽之悅耳的作家,它就是美妙的風景線,相反,厭惡者認為海邊迎風翻弄的海濤松林低語,即不折不扣的轟鳴和噪音,哪來抒情與浪漫情懷?話說回來,自然界的轟鳴聲響被形容得何等吵雜,其實完全不敵電鑽與鐵槌的厲害,如果你經驗過住家樓上樓下敲挖牆面地板的震撼性效果,那才算是真正理解何謂噪音。2023318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