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現代知識人的做法


 

從現代的教育體系和資訊環境來看,一個人要成為知識分子並不困難,只要自己勤於閱讀持續到某個階段,就能享受知識分子的禮遇(雖然它未能獲得實質的津貼),確切地說,他們深深著迷於那種來自無形的尊貴感的誘惑。不過,我覺得這只限於教育程度和知識層面,不能將那個人有無正直的品質或良知等同起來。此外,如果有人認為「知識分子」這個身分尚嫌不足,還想聲名遠播的話,那就必須借助大眾傳媒的力量了,但這也是各種名嘴以知識分子之姿漂白的絕佳時機。幸好,鷲田小彌太的《現代知識人の作法》並非在介紹媒體人的成功術,而是在分析日本現代知識人(思想家)的形成,他們如何透過著述來完善自身。當然,其中也不乏清醒的批評,例如,看似溫文儒雅的小林秀雄登上「批評界霸主」地位,受其稱許的作家則前途光明,但受其批評的則如提早殞落的流星。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一讀。(2021529日)

標籤:

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難忘兄妹之情 

在日本作家當中,不乏兄妹情深的故事,不過這些感人的親情細節,多半讓位於作家的著述成果,而被嵌入作家傳記中的角落。例如,宮澤賢治的胞妹為其兄自費出版詩集而奔波;上林曉因中風病倒無法執筆的時候,即其胞妹依他在病榻口述完成的;博物學家南方熊楠(1867-1941)的情況也是,他對於胞妹的傷逝追念同樣見證高貴的兄妹情。

 


南方藤枝(1872-1887)是南方熊楠的妹妹,她自幼體弱多病,其母親在日記中經常提及,而這個先天性的不幸最後終於成了事實。南方熊楠於1886年決定赴美留學,於十月金秋,新聞記者杉村廣太郎和幾個朋友,在和歌山松壽亭為他舉辦了送別會,其後,他從神戶前往橫濱做出國準備,並在東京接受紀州同鄉同學的餞別,1882年(明治191222日,他自橫濱港搭乘CITY OF PEKING號(3,120噸)踏上美國的旅程。

 


然而,翌年95日,南方熊楠接獲了妹妹死亡的噩耗,為此哀傷不已。不久,他前往Ann Arbor森林裡採集植物遭遇了暴風雪。就在那時,他的腳下傳來小貓的啼鳴,仔細一看,那是一隻出生40天左右的小貓。當下,他覺得這小貓可能是妹妹投胎轉世的,悲憫之心油然而生,把牠抱了起來,送到羊圈柵欄旁放下。據說,熊楠放開了小貓,小貓卻沿著柵欄跟在他後面哀鳴不止。在那以後,每當熊楠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他總覺得心中湧升「無盡的悲傷」。說的也是。我們作為南方熊楠的讀者,在認知其為學問獻身的同時,應該也能感受到兄長疼愛胞妹的真摰。文學作家為開創思想的空間,必須展開無盡的談話,然而,像哀傷與悼念這樣的抽象詞,似乎永遠沒有盡頭。(2021528日)

標籤: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164-〈懸崖下

 

浪濤終於衝破了

礁岸拉長的情感防線

只為了

傳遞秘密之所在

 

不在乎峭壁的觀點

不在乎強風的激辯

 

這時候如果

還有其他轉喻

或者湧現的視角

那就多給予祝福吧

 

在神的應許下

所有的船隻都要遠行




標籤: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別樣的魚法

我們平時做菜,多半會想到鮮魚料理。我異想天開,其實,打破這個固定觀念,並無不可。例如,我們央托信賴的各種魚兒,在他們遊移遷徙之際,順便承載我們日常生活的思想。



標籤:

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

 讀書隨筆談 

據「蘇」阿爾森.古留加《康德傳》一書指出,康德出版其第一部著作《論對活力的正確評價》,大部分開銷全靠他叔叔里赫特資助。康德花了三年時間完成此書,出書卻用了四年時間。書的卷首標明是1746年,但這是開始付印的日期,該書印完書則是在1749年。康德寫作此書,旨在對笛卡爾主義者和萊布尼茲主義者之間有關測量動能的爭論做出裁決。更具體地說,康德在這裡是想把笛卡爾和萊布尼茲兩個主要哲學派別「調和起來」,他這做不是使矛盾的一方獲勝,而是為了使矛盾雙方得到調和----這就是未來批判哲學的中心意圖之一。

 


出於好奇使然,我立刻查找了《論對活力的正確評價》日譯本,是以何種書名來呈現的。這部著作收錄於《康德全集》第一卷,書名為《活力測定考》,與我最初預想的有點落差。之所以造成這種落差,在於我依憑漢語的邏輯表述,而不去反思其原理在日文中的表述,又或者,我因懶惰不想細加考察,抱著僥倖心理,索性引用日譯本書名吧,反正它們全是漢語,讀者亦能讀出個大概。這種自以為是的做法,使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往事。

 


某日,一個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對我說:「其實,學會日語是很容易的。」不用說,我當然要問明原因。他說,因為「日文」裡有很多漢字,光是讀那些漢字,就能猜出大半的意思。坦白說,當下我有點震驚,原來有人以這種凌空踏步似的武林絕招作為判讀和掌握日文語意的,真是神乎其技。不過,我沒有當面駁斥他,留給他一點顏面,他認為這個方法無往不利,就隨他去吧。話說回來,我真有點壞心眼:反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老兄以此搭起的日文塔樓,即使不轟然塌陷,八成也會嚴重傾斜的。順便一提,在我認識的留日朋友當中,他們縱使已取得博士學位在大學任教多年,我也不曾聽他們說過「學會日語是很容易的」這樣的話。我甚至認為,他們對於日本語文始終抱持著一種敬畏之心。進一步地說,這種態度在日文譯成中文時尤為明顯,其態度是冷靜而謹慎的。最後,我再談一點虔敬宗教的好處。康德為謀取大學教職時,一向同情其遭遇的大學校長舒爾茨,因無法確信其宗教信仰是否純真,於是,直問康德:「你一直敬畏上帝嗎?」康德做了肯定的回答之後,他才授意康德去謀求教授的職位。(2021521日)


標籤: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從小說閱讀「昭和史」



近年來,台灣和中國翻譯出版了許多日本史著作,給不諳日文的讀者提供方便和比較,透過這類出版品的問世,普通讀者和研究者等於獲得同樣的起點,他們從公平的起點出發,為各自的歷史追問尋找信服的答案。我不是歷史研究者,不需承擔研究以及考究史實的重負,所以這意味著我可以自行判斷,自行設定閱讀的進路。相信經常閱讀日文小說的人都知道,以私小說為主的日本作家們善於運用委婉的筆法,將人與事的苦惱糾葛和時代變遷的光影透露出來。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耐性,順藤摸瓜似的閱讀,或多或少都能摘得被現代史遮蔽的枝蔓和葉片。就此而言,在當下,我們就成了摸找著歷史枝條的農夫,而且是透過小說這種非正規史學的載體,為自己完成對歷史邊境的探索。(2021519日)



標籤: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日常生活中的快樂之道 

朋友Z來信問我,你每天都在貼文,難道你的題材都寫不盡嗎?我想,這的確是個好問題。這意味著我思考的對象有其邊界或範圍,一旦我的思想觸角碰到這個劃定的邊界,我就什麼也寫不出來。不過,至今為止,我倒是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或許比起對寫作題材竭盡的擔憂,我更傾注於發現生活中的樂趣。換句話說,如果我能從生活的細節中發現快樂的事物,它就值得我為其存在記述下來。同樣是記錄心靈的軌跡,寫日記屬於私人領域,私密是不宜公開示眾的,但是我認為,真誠寫出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就是解放壓力的妙法之一。


 

在此,我稍作引申日本思想家鶴見俊輔在其著作集《日常生活の思想》「年の初め」中,這樣寫道:他患有嚴重的失眠症,於195112月底,住進了東京都新宿的精神科醫院裡接受治療。由於治療的需要,病房的窗簾必須全部拉上成為與外界隔離的密室。在漆黑之中,有時候醫生走進來,把他搖醒起來,問他這天幾月幾日或星期幾?他能否看清楚報紙的內容,以確認藥物的療效。那時候,他的兩眼焦距還不能對準,只睜開一隻眼睛,勉強看清楚新聞報紙邊上的日期。他說,他每天必須測量尿量,所以,病床下放了一個尿壺。不過,他不喜歡護士來幫她取尿,他寧願拿起尿壺搖搖晃晃地走到廁所自行採尿。他自嘲著,自己的名字和當天日期都記不得的人了,有必要如此逞強嗎? 

其後,三個星期持續睡眠療程終於結束。然而,他是除夕夜到元旦之間住進醫院的,院方都忘記他的存在了。突然,一個護士走了進來。她大概是沒有返鄉休假。護士劈頭就說,正月期間怎麼把房間弄得這麼黑漆漆呀。話畢,走到窗戶,拉開厚重的窗簾。剎那間,陽光灑了進來,病房頓時變得明亮。由於護士背著陽光站著,在他看來,她如同下凡的仙女。那位護士小姐很年輕,但不久前,因為失戀也在這家醫院接受過持續睡眠治療。當下,他覺得那位護士非常漂亮,但由於他是摘掉眼鏡睡覺的,醒來突然進入亮得刺眼的世界,因此他只能將護士美麗的姿影駐留在心裡。在這篇隨筆最後一行,鶴見俊輔這樣寫道:「那年,他二十九歲。」從文學思潮的視點來看,這段記述標記著在浪漫主義山嶺中燃燒的青春幻影。 

我引述鶴見俊輔這篇住院的生活隨筆(奇遇),或許可用來回覆Z的問題,雖然不能做到盡釋疑惑。於是,我大膽藉此推論,那些因各種人生磨難而成為資深的繭居族們,他們同樣有著平凡微溫的日常生活,而只有生活其中,就必然有大小故事產生,端看你是否願意將它寫出來。我認為,敢於寫出真誠的事物,就不必在乎形式和文筆的好壞了,所謂腐っても鯛(瑕不掩瑜)。下次,我自告奮勇披露接受中醫師妙手針灸治療的無上體驗。(2021518日)

標籤: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大眾作家的魅力

 從傳播思想的觀點來看,通俗作家的作品往往比體制內的政治論文,具有更強大的影響力。而一旦獲得這種影響力,政治意識形態的得勝者,就能比「將思想關在抽屜裡的」知識菁英們,在讀者的心目中根植於他們的思想主張。所以,知識菁英與通俗作家的影響力的較量,似乎取決於他們散播思想種子的速度,以及能否大面積傳進大眾的視野。不過,這必須具備一種絕對的條件:它必須在自由民主的國家體制裡才可能幸運產生。眾所周知,民主憲政的國家有其脆弱之處,它不編織極權統治的嚴絲密網,也知道邪惡之人、內奸會藉機鑽漏洞、但它相信善良的高道德的公民會堅定的守護。(2021517日)



標籤: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少點自虐多點自省

 這一陣子,我思緒有點混沌不清,心想不如放空一下,改變閱讀的界面看看。我分別看了韓國連續劇《大發不動產》(尚未播完)和日本電影《スパイの妻》。我從觀眾和作家的角度加以比較,我覺得,前者雖然是通俗的連續劇,以驅魔師為受災戶送走冤魂的故事,但是對韓國社會及其人性善惡提出批判和反思:從直視貧富差距(同個社區住著富者與貧者)的問題、對房地產開發商勾結政客的惡劣行徑的批判(在台灣社會,這種惡行屢見不鮮,不過我們的電影或電視劇卻對此保持沉默。),都不教條不灑狗血、合情合理地揭露出來。後者這部電影拍的極美,同時頗富戲劇性,並對日本關東軍在滿洲國以中國人做「人體實驗」的罪行提出嚴厲的批判,展現出世界主義者勇於面對歷史的精神姿態。不過,坦白說,《大發不動產》比《スパイの妻》這部電影,更讓我感到震撼萬分,而且它並改變了我今後創作小說的思考與布局。



談到自虐與自省的辯證,最後,我引用一下莫言515日(在北大文學習所成立儀上的)演講稿,以回應作家(編劇)與時代社會的關係與責任。莫言引述塞萬提斯的觀點:「塞萬提斯給予我們的第一個啟示是:要想寫出能反映時代本質並超越時代的作品,作家應該盡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生活體驗,更多地深入社會底層,與普通人感同身受。在當今這樣的富裕程度超過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的情況下,作家要體驗飢餓、勞苦的機會已經大大減少。但生活在基層的人們依然有著種種不如意和難以克服的困難,作為一個寫作者最起碼應該了解這些人的心理和生活狀況,然後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現實和社會意義。」塞萬提斯說的鞭辟入裡,莫言也引述得宜,而我的觀點是,面對我們的時代與社會,少點自虐多點自省,最好又不畏懼邪惡的力量,勇於批判三不五時來侵擾我們靈魂的黑手。(2021516日)



標籤:

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163-〈初夏狂想

 

我聽過這樣的謠言

別看詩歌身形瘦小

它有反思的重影

別認為它不會感冒

卻因冷熱溫差

在清晨時分

照樣發出噝噝聲

 

我聽過這樣的謠言

別看詩歌弱不禁風

它有魔幻之法

將境外飄來的落葉

搓成一枚明信片

在封城之前

寄給世紀末的情人




標籤:

 外國月亮的觀點 

隨手翻閱英國前駐日外交官GBSansom《西欧世界と日本》和《日本文化簡史》以及其夫人KatharineSansom《東京に暮らす 1928-1936》等書,我忽然閃過了一個念頭。這對極富人文素養的外交官夫婦的著作和寫作風格,不同於我所熟悉的日本歷史學者(在此,指以日文論述的思惟)觀點,意外地讓我獲得了一種有趣的閱讀經驗。

 


學歷史的人似乎都明白這樣的道理,我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是由我們的歷史文化所形塑的,與歷史息息相關。例如,我們決定相信哪個版本的歷史,或者決定要記住什麼、遺忘什麼的時候,亦即當我們看待歷史問題的時候,就會變得具有政治意識型態和政治立場。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們的歷史觀及其表述基本上正是由國家主導的教育體系順理成章決定的。 

我知道這麼說,似乎帶有宿命論的色彩。不過,我們也不必太過悲觀。我心想,儘管我們不能練就歷史學家專業的通史本領,但可以將他們視為清輝的月亮----如高懸於歷史時點上的「月亮」。當然,外國月亮未必比本國月亮來得光明,但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透過外國月亮這個歷史界面,等於多了一個不同於體制內的觀點,進而以不同的視點明白「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換句話說,如果,這些清輝又為我們發現被遺漏的歷史細節就更好了。因此,從意義層面來說,不管這不符合正統史學的規範,我依然要犯規參考外國月亮的觀點,並以此為閱讀的樂事。(2021514日)



標籤: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永恆的美談----子女心目中的父親 

比起閱讀日本名家的暢銷書,我樂於閱讀作家傳記或其評傳,特別是,出自作家子女之筆的回憶錄,我更要先讀為快。因為與前者相比,後者的記述來得真切、反映生活細節的實感,給人一種親近感,至少可擺脫傳記作家布下的龐大註腳的纏繞。當然,嚴肅的傳記作家的辛勤付出,依然應該受到尊重。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我喜歡這種質樸的文字,為我拉近看待傳主的距離,看到不為人知的側面,哪怕是不體面的醜聞,其實都不影響我對其人和作品的評價。畢竟,真性情的呈現,一定比偽善和變裝更使人感動。

 


如果以此往下推論,我始終認為,為人子女能夠(口述或撰寫)父母的生涯,絕對是一件幸福和幸運的大事,更是永恆的美談。當我們生活在不確定的年代裡,不幸走進了槍砲病菌與鋼鐵的威脅下,這樣的美談可以發揮鼓勵作用,可以成為他者的心靈防護罩,成為沮喪者對抗絕望陰霾的精神支柱。誰說人性與親情敵不過死神猙獰的笑聲?(2021513日)




標籤: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辭典》的回眸

就我個人經驗來看,我很欽佩日本學者編寫《辭典》的專業與毅力,尤其收錄詞彙量和分類,極為周全富有巧思。多年以前,我閱讀山本有三的長篇小說《路傍石》時,看到這個段落「大きな鐘を持ち出してじゃらんじゃらん振り始めた。」坦白說,當時,我只能憑感覺猜測「じゃらんじゃらん」,大概是個擬音語(狀聲詞)吧,但真要將它確切地翻譯出來,我完全沒把握。有文字潔癖的我,自然不能這樣放過,不把它弄懂,心裡有疙瘩。於是,我找來各種版本的日語辭典,都沒能得出滿意的答案。最後,我將希望寄託在《擬聲語.擬態語辭典》(東方書店)上,可惜該辭典並未收錄就這樣,「じゃらんじゃらん」之聲,依舊在我腦際徘徊不去,我卻看不見它的實相,無法把它從聲音檔轉換成「文字檔」。在此,我又感受到所謂「不能翻譯」的苦惱與遺憾,「未竟的翻譯」給譯者帶來的心理衝擊。

 


後來,我想起了日本朋友的贈書:《擬音語·擬態語辭典》(山口仲美 編/講談社學術文庫),便迅速地從書堆中翻找出來。該辭典這樣解釋:「鐘や大きい鈴などが繰り返して鳴ったり金属が何度もぶつかったりして発する大きな音。」文末,有一註記:「じゃらんじゃらん」是明治時期的用語。噢,原來如此!不過,有這個依據,我如同就有了路標,可以往這個方向,去形塑或者採擷「聲音」的存在,哪怕最後我拼寫的狀聲詞,不夠準確或借字偏差,總比讓自己困陷在模糊狀態中來得快活。此外,我作為該書的受益者有責任指出,這部辭典的長處。它收錄了日本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例句,詞條眾多而且豐富多彩,如果按照頁次閱讀,讀者猶如在閱讀一部「日本近現代文學簡史」,可以輕鬆自在享受知性的愉悅,除此之外,它也給日本文學寫作者提供諸多方便,讓他們免除在茫茫書海中泅游的尷尬。當然,這對於日語教學和日本文學賞析助益甚大,只是,我離開日語教學講台太久了,沒有資格置喙,但我還是要自告奮勇,以推廣好書的立場宣傳這部演繹狀聲詞.狀態詞辭典。所謂開卷有益,好書永遠不嫌多,人生要及時行樂,需要及時閱讀。(2021512日)



標籤:

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紙上京都 

我到京都旅遊次數不多,沒正式研究過京都的歷史文化,也就是俗稱的京都的門外漢。不過,這並不阻隔我對於京都的喜愛和探究。所以,只要看到與京都文化史相關的書籍,我盡可能找來翻閱一番,為自己展開紙上之旅。

林屋辰三郎(1914-1998)撰寫的《京都》,有著多重的文化意義。他是土生土長的京都人,1938年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史學科,文學博士,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教授、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日本古文書學會會長。《京都》一書首版於1962年,由岩波書店出版,一直長銷不衰,被公認為敘寫老京都的名著。



同為京都人、又與林屋辰三郎同為京大教授的梅棹忠夫(1920-2010),特別為此書撰寫序文。梅棹忠夫指出:這本書並非普普通通的京都史。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能帶領讀者在京都的各個區域探索往日的歲月,以「地理」表現「歷史」。從這個角度看,這本《京都》也算是「京都指南」了。以「時間」劃分「空間」,以「空間」表達「時間」。這本書的著眼點著實犀利。然而,其他的城市絕對無法模仿這種表現手法。正如本書的作者所言,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唯有京都」。

從某個角度來看,京都就是活生生的「日本史」。剖析京都的歷史,就是剖析日本的歷史。本書就是以京都的歷史為素材,為讀者講解了日本的斗轉星移。因此,我們可以將這本書作為日本史的敲門磚,看完之後再去京都欣賞實物,加深理解。



梅棹忠夫不無幽默地說,這本書唯一的缺陷即「沒有考慮到通俗大眾的興趣所在」。這或許是岩波店的出版文化使然。不過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篇幅限制。因為小小一本書,很難將堂堂的京都史全包含其中,另一方面,他指出,林屋辰三郎的用字遣詞(書面語言)過於艱深,並建議年號與地名最好上假名,否則普通讀者很難看懂。最後,梅棹忠夫還是替這位同事緩頰:也許,大概是作者不想低估讀者的文化水準,才以如此書寫的。但如果高估讀者的話,反而更容易讓年輕人對日本史敬而遠之(曹逸冰 譯)。的確,這是所有歷史書寫者面臨的挑戰:深入淺出地呈現歷史,一定比淺入深入的寫法,比故弄玄虛的作態,來得更吸引讀者閱讀。或許,這就是歷史留給歷史學者的課題!(2021511日)

標籤:

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再談作家的墓碑 

我想,每個作家和詩人或多或少都有夢想,也就是,在生前或死後,能夠出版全集,以對其文字生涯做出總結。當然,全集能否順利出版,需要許多條件才能促成,有時還會因政治不正確,遭到當局無情的扼殺或終身關押。這就是生不逢時的例證。不過,現今世界格局和政治環境改變了,詩人和作家們得以從晦暗的洞穴走出來,面對突然而降的陽光依然會感到陌生,但從任何意義來看,這終究是值得慶賀的。

 


現在,當年那些被湮沒的和招來危險的著述,多半都能得到民主政府出版補助、有財團和基金會出資刊印(不管他們基於避稅考量或為做企業形象廣告)全集,這些作為都在證明文字最終會戰勝暴政。然而,當我們為作家出版全集而高興之際,似乎不應忘卻自費出版者的重要性。因為即使他們出版篇幅不大的選集或個人詩集,但是他們以個人的力量(不花納稅人的錢),以不顯露的高尚情操,將這個理想付諸實踐,在這個意義上,同樣很值得敬重!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選集和全集譬喻為詩人和作家的墓碑,那麼墓碑大小似乎就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對銘記和緬懷者而言,他們更關注於作家的終極意義,而尺寸和規模,只是裁剪的表現型態之一。(2021510日)

標籤:

2021年5月8日 星期六

 我的朋友康非遜

我越來越相信「人生何處不相逢」這個定理。

三月初,某個慵懶的午後,我外出購物結束,走往回家的路上,剛好經過十五號公園。不過,在那瞬間,我猛然被滿眼的林蔭綠意深深吸引,於是立刻改變主意,決定入內找到地方歇息。我一向喜愛坐在綠樹底下,喜歡被綠意披覆的感覺,享受那種帶來希望的涼意。如果,那時候幸運降臨,藏身在枝條間的鳥兒們,還能為我唱唱歌,甚至飛落下來,走近與我聊天。結果,我坐下以後,並沒有看見牠們躍動的身影,而是遇見了另一種情景。

我環視了周遭,不意發現有個中年男子,就坐在離我不遠處的石緣上。他正拉下口罩,神情落寞地吃著東西。為了看清楚他手邊的食物,我戴上老花眼鏡,定睛細看,原來他右手拿著一瓶飲料茶,外瓶似乎還冒著冷珠,表示他剛剛買來,左手抓著紙盒裡的炸雞塊。我心想,這個與我年紀相當的大叔真會享受生活呀,我已失去了大吃雞塊的豪情了,但他至今依然保有這種不合時宜的食量!然而,這並不重要,作為凡人能吃即是福氣,每日食不下嚥才令人擔心。就在我尋思漫想之際,我忽然覺得面前這個人有點面善,他是我多年未見的朋友嗎?看著看著,我終於從混沌的記憶中打撈出他的面貌來了:康非遜?

出於真心的觸動,我旋即起身走近,向他打了招呼:

「嗨,你是康非遜康桑嗎?」

或許,他剛才正在思考嚴肅的哲學命題,而沒察覺到我這個闖入者,大約過了五秒鐘,他才回神過來,以驚訝的目光看著我。

「你是邱桑?」

「嗯,你認出我了?」對話有了好的開端,往下就好談了。我說,「你怎麼在這裡?」

康非遜支支吾吾了一下,臉上閃過一抹晦暗的笑。「哎呀,最近我操勞過度,每天都沒睡好,搞得自律神經失調,」說著,他探出半個身子,示現挪至他腰後的側背包說,「我剛看完醫生,拿了十四天的藥。」

我關切地說,真不敢置信,你的情況這麼嚴重?對我來說,康非遜是人生的勝利組,他不是日文系出身,僅在台北市的補習班,讀了一年日語,即考上日本國立大學研究所,得到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不需辛勤打工賺取學費,是有條件做好學問的。而有此良好的基礎,在人生快意的發展下,他不可能栽跟頭的。後來,我從一個朋友那裡得知,康非遜沒在大學任教,而是在教授日語。聽說他的學生都是社會名流,要不就是商場或竹科的貴婦們,他們願意花高額學費就是要聆聽大師的指導。

「是啊,蒙尼金社長就是仰慕我的大名,特別邀請我到他的辦公室教課呢。我經由各種管道打聽,蒙尼金社長喜歡日本的時代小說,所以,我投其所好找來很棒的文本,一行一段地為他講解。用日本語來形容,我就像天皇的侍讀。姑且不說收多少鐘頭費,我能為蒙尼金社長講課,就感到光榮和自豪。」

這個話題令我感到好奇,因為我也當過日語教師,而且依照經驗,能夠持之以恒的學生少之又少,多半撐到激情最高點的半年內就自行萎凋了。換句話說,半年內就會換新一次,為了賺取生活費,你就得自力更生或努力招生。當然,這不排除特殊的案例。而身為熱血的日語教師在其一生中,若能遇到真誠堅定的學生,遇到翻譯之路的知音,絕對是要舉杯同慶的。

「不過,正如邱桑所說的,日語學習者的流動性很大,」由於康非遜急轉直下,一下子支持我的看法,反而讓我不知所惜,找不到恰當的語言。

「怎麼說?」

「當初,蒙尼金和我談定,每個星期上課一次,因為他是日理萬機的大老闆,敲出這樣的時間已經很不容易。」

「不好意思,你怎麼收費?」

「蒙尼金社長說,每次上課兩小時,下課後,付現一千元。這樣比較好算,符合經濟學原理。」

我說,這也不錯,彼此不相欠,免得彼此徒生壓力。

「可是,半年以後,情況開始變化了。」康非遜嚥下嘴裡的雞塊說,「我看蒙尼金社長沒了學習的興致,倒是說起與日語無關的話題來了。」

「舉例一下?」我按捺不住好奇問道。

「好比,他語帶模糊地說,公司賺了很多錢,為了不讓股東知道,他把部分資金轉至香港的銀行,然後,轉帳至給在倫敦的兒子帳戶。」

「還有嗎?」

「有,他不想把賺得的盈利分給股東,就大手筆購置房地產。直到現在,我還想不透他為什麼這麼做。」康非遜飲了一口茶,繼績說,「不知道是否這個因素,蒙尼金社長也跟我一樣,患了失眠症,三兩天頭,就跑醫院拿藥,前半年,上課時間還算正常,可後來他就意興闌珊了。有時候,對我說,我們不上課了,陪我到高級餐館吃美食吧。」

我安慰康非遜說,不上課,以吃代替學習,是新世紀的另類教學。不過,我很想知道,他招待你吃好料,結帳的時候到底付現或刷卡,有無向店家索取統一發票?

康非遜停頓了一下,忽然想起來似地說,「有,即使我們喝了點小酒,他有些醉意,他仍然咬字清晰地報出公司的統一編號。」

說到這裡,我倏然地失笑起來,康非遜有點困惑,像我這樣嚴肅不苟的人,怎麼無端狂笑起來呢?

「不好意思,康桑!聽完你的近況,我認為你很不簡單。對蒙尼金社長來說,你必須扮演三個身分。首先,你是他的日語教師;其二,你作為他的懺悔牆;其三,你得陪他吃飯喝酒解悶。或許,正如你的名字一樣,康非遜(confession)即是你這輩子的天職。」(202158日)



標籤: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舊書的體溫

自我加入紀伊國屋書店的會員,透過訂購的方式,的確節省許多找書的周折。當然,並非什麼書籍都訂購得到,依照往常的經驗,有些書籍的命運很奇特,僅出版十年既已絕版,爾後出版社又沒再版增印。所以,你若真想獲得該書,看來只能到日本舊書網站搜尋。



今天,我訂購的小谷野 敦《現代文學論爭》一書,可算是意外與幸運。按照時間來看,這本書初版於201010月,早已從書架上撤下成為名符其實的舊書了。不過,十年之後,我手中這本《現代文學論爭》依然煥發如新。基於這小小感動,如果,這時你願意發揮抒情的想像力,你應該可以感受到,其實該書的體溫依然猶存;如果,再加點擬人化的敘述,你更要相信熱情的作者正等著與你做深度的知性交流。(202157日)

標籤: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反美的邏輯

這是一本有趣的對談集:日本右派代表性人物小林善紀和西部邁全方位反美的思惟與批判。毋庸置疑,反對者對此不禁要咬牙切齒,而贊成者人則拍案叫絕。儘管如此,基於比較政治思想的需要,我個人認為,在台灣的出版市場上,應該多出版左右兩派思想較量的書籍(或對談集),因為這或多或少有助於讀者鍛鍊明晰的判斷力。(202155日)



標籤: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隨筆的思想 

按照常理來說,閱讀人文趣味的隨筆,總比啃咬長篇大論的宏文來得輕鬆快樂。如果,我們把嚴肅的論文譬喻成一堵阻絶大眾的高牆,那麼隨筆就是寬闊的草原了。此外,閱讀隨筆的好處在於,你可以直接進入作家的生活領域,不需經過審查批准,就能與他進行親近的交流,知道作家是如何表達情感和憤怒的,進而得知彼此世界觀的差異。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的話,還能從他們的隨筆中發現戰爭與日常生活交錯的聲影。而我就是從正岡子規《飯待つ間》隨筆集𥚃,發現到他埋在時間土層的思想痕跡。基於這種自由的閱讀,不想受到拘束的我,甚至要借用《華嚴經》卷一「心恒快樂,自在遊戲。」來形容這種美好的語境。

 


說到日文舊書,我的精神為之一振。在此,我提供一則日本Yahoo舊書拍賣網站訊息:目前,《日本名家隨筆集》(100冊)競標金額16,500日圓,有興趣的文友可以上網豪情下單。但我個人認為,這套百冊規模的隨筆集僅適合自用、閱讀、吸收和參考,而不適合高價轉售。坦白說,我很早以前即鍾情於這套隨筆集,不過,考量我書庫的容量(壓力極大),現下,實在不宜再膨脹慾望衝動出手。我告誡自己,先消化掉堆積的舊書吧。(202154日)



標籤: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另一種可怕的戰爭 

我認識許多傑出的新聞記者朋友,每次我都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身為新聞人的自豪,因為他們的任務在於追求真相做到公正報導。因此,我擅自這樣解釋,這兩個特質和良知構成了新聞人的核心價值。然而,現今的媒體生態已出現很大的變化,資本家(商人)砸錢併購報社或電視台,或者創設社交媒體平台掌控數億訂戶,他們就如擁槍自重的黑道流氓一樣,就是呵氣成霜的絕對王者。如果,這時藉由散播假新聞吸納政治資金或從政治算計中得利,這些媒體老闆自然會賺得鈔票載不完。換句話說,在這種黑金相互擁抱的體制下,一個記者要秉持良知客觀報導就寸步難行了。

 


新聞傳播學者極力探討,新聞媒體為什麼煽動戰爭的內在邏輯,根據歷史經驗指出,這其中,有著狂信的民族主義在作祟,有著被執政當局扼住咽喉不得不聽命行事的無奈,當然,還包括主動配合從統治政權策劃的戰爭大戲中得利的新聞表演。在沒有新聞自由的年代裡,況且如此,現在,利用假新聞顛倒是非的做法,甚至把它變成超級病毒侵蝕讀者的判斷更是理所當然,由此看來,勢單力薄的新聞人似乎只能徒呼奈何,或者以最勇猛的新聞長篇小說形態繼續抵抗?(202153日)

標籤:

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暢銷書的條件

今天,五一勞動節,有一小小感觸。

我想,每個作家都有這樣的夢想:他們的作品出版之後,能夠大賣特賣成為暢銷書。進一步地說,如果能成為百萬册、千萬册暢銷書的話,那就是到達名利雙收的頂峰了。不過,就歷史經驗指出,要成為(或者操作)暢銷書,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有時帶有風險賭注(如持續刊登廣告),甚至得動用各種資源以及社會名流的配合。但儘管如此,也未必如(出版社)所願或設想,打造出成功的暢銷書來。 

當然,我並非在否定作家的實力,而是小眾品味與大眾市場原本就是截然界限分明的領域,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要說明製造暢銷書的困難其本身正道出「暢銷書」不可捉摸的特性,那種不確定性永遠大於必然性。 

那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立志當作家就必須有所覺悟,勤奮寫作就是天職,最好能驅逐自戀或誇大妄想,而是積極尋求出版的機會,真切地把自己那個階段的最好實力展現出來。至於,其後自己的作品能否成為暢銷書,就不必太計較了。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其實頗有道理。人,應該保有某種程度的心靈餘裕與優雅。

 


我這樣想像:一個在曠野中行走的人,突然間,遇上了壞天氣,一個迅雷就這麼朝他劈了過來。不用說,他是要應聲倒下的。如果那時他意識清楚的話,一定相當困惑,為什麼暴雷會選中他為打擊目標呢?我想,「暢銷書的誕生」有時候就是靠「運氣」來支配的。既然人與書都有各自的命運,那麼捉摸不定的「運氣」,當然要發揮它的作用。(202151日)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