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在日本,出版很多「論日本人」和「論日本精神」的書籍,經過一百多年,已經累積出可觀的數目,形成一種探究日本人的顯學,而作為好奇的讀者,在透過這些不同時代的對於日本這個國家民族的考察,的確可以得到更多面向的日本人的精神面向。
西田幾多郎在一場以「學問的方法」為題的演講中,對於日本自身的文化發展頗感憂慮地說,「無論到何處,所謂的日本精神,應該都是空間性的,而且,它還必須是必須依據理性和嚴密的學術方法形成概念,不可因感情而排斥理性,更不可獨斷。而所謂學問的方法,就是將時間上的自己映射在空間上的鏡子中來觀看(死而後生),以及自我批判的精神。
在西田幾多郎看來,上述強調的事實正是日本精神傳統中最大的弱點,因此置身在傳統觀念中的「日本精神」,亟需從這個困境中掙脫出來,然後透過與異質文化的對決及對話,方能明確日本精神傳統的不充分性(自我批判)。有趣的是,莫拉耶斯這個出身里斯本的葡萄牙海軍軍官,於1925年寫就的《日本精神》一書,則用廣角的視點(語言、宗教、歷史、家庭、種族、國家、藝術、文學、教育、日本精神等等)來描述他所觀察的日本形象。如果我們不以歷史考證的角度,而把它視為一部旅行遊記來閱讀的話,仍然是令人愉悅而滿足的,它同時還兼具時空膠囊的功用,享受著異國情調,不需承載沉重的歷史鄉愁。(2019629日)



標籤: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譯者之書

正如前述,我於六月初下午在國分寺車站北口「七七舍」古本屋,購得許多舊書,看時間附近郵局尚在營業,我趕緊拉著小旅行箱,直奔郵局填單投寄,所幸郵局內清閒,很快即順利辦妥。在這批書單之中,有平凡社「東洋文庫」叢書,我共買了四冊,都是與明治時期旅行和風俗有關的翻譯作品,這些由外國人觀察日本人、日本文化風俗的歷史記述,對於考察明治時期的風土民情裨益甚大。我之所以欣喜買下它們,應該是閱讀趣味轉向了,或許,我哪天也可嚐試練筆開文一下,撰寫一部不同於學院派寫法的「一個臺灣人對日本文化思想的考察」。對我而言,最後不管成功與否,若能藉此機會而讀畢數十部書,其實就是很快樂的事了。

順便一提,我發現這三部書是同個譯者,心裡更為好奇,於是往《アーネスト.サトウ伝》書內和版權頁仔細翻找,看看能否找到相關的痕跡。果然,該書最後一頁有譯者的簽名。我不是筆跡鑑定專家,並非現場見證者,對這個署名不做過度揣測,只覺得此書交到我的手上,我應該把它通讀一遍才對。在我的解讀,這是讀者對譯者的致意,亦是不同語種譯者之間的鼓勵。如今, 在重視勞工權益的時代裡,早前那種令勞工聞之色變的三K:(危險、艱苦、髒污)」工作,現在幾乎已變成死語言了。當然,在家裡和公司翻譯,儘管不必戴安全帽,不必弄得滿頭大汗,但火燒腦子的痛苦,卻是難以道盡的。在做事講求效率向錢看的社會裡,譯者每日的產出相當有限(不可能每日都有生龍活虎般的表現),而有人願意投身翻譯這個艱辛的行業,無論如何都值得大家支持他們的。所以,不管在書店的架上,或者在舊書店遇見譯者的簽名本,我認為應該立即把它們取下,然後確保它們在你的行囊裡。(2019628日)



標籤:

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作家的真性情----《吉本隆明的東京》

我偶爾有一種懶人般的感想,好比起閱讀哲學家的著述文章,閱讀作家評傳的壓力似乎來得小,因為閱讀評傳的時候,可以不必那麼全神貫注,自始至終盯著傳主的思想硺磨,最後仍要領會全意,的確是辛苦艱難的閱讀。反觀之,閱讀作家評傳心情輕鬆得多,只需跟隨作者記述傳主的生涯事蹟即可,在那種愉快的狀態下,閱讀後有時反而印象深刻。《吉本隆明的東京》這部評傳的寫法和內容,正符合我現下偷懶的閱讀趣味。確切地說,我在東京的古舊書店上,數度看見《吉本隆明全著作集》現身,幾乎是全集的規模,而且售價便宜。照理說,不管任何理由,身為重度書蟲的我應該全部買下。只不過,那時候我仍然堅持己見,只買下喜歡的卷冊,打算先從分冊讀起,日後慢慢閱讀,考慮是否購齊全集。

應該說,我遊歷的書店不夠多,以致我看到這部評傳之際,眼睛雪亮了起來。《吉本隆明の東京》(石関善次郎、作品社、2005)一書,共分五章,從吉本隆明的出生地開始寫起,二戰期間吉本隆明一家因躲避戰火疏散到鄉下、後來數度(11次)租屋搬遷,直到重返東京郊外安定下來,生活中的點滴寫得翔在我看來,作者石關善次郎很有耐性和本領,其考證地理的專業水準,勝過區公所地政人員和房屋仲介員;他以吉本隆明居住過的地點為主軸,然後沿著傳主的生活足跡輔以說明時代背景,包括其寫作論述的思想背景,讓讀者了解這位日本思想界的領軍人物(撰寫大量評論文章、書評、評傳、發表詩作等等)在生活中的真實形象。從某種層面來說,這種寫法頗似報導文學的風格,儘管筆觸平實娓娓道來,卻不失為讀之盎然的書籍。

順便指出,該書封面人物(吉本隆明立在小巷中的姿態)極有特色,是由荒木經惟拍攝的黑白照片,荒木不愧為攝影大師,他充分呈現吉本隆明的生活神韻。另外,我覺得在該書中,有一則補注〈隆明與家事〉很有意思,讀來令人感動。作者說,他探訪過吉本隆明租屋時期的房東、親戚及附近鄰居,他們都指稱,吉本隆明是個好男人,主動分擔家事和照料小孩。關於這個讚譽,後來他在「我有話有說!」文章中,這樣提及:「我家小孩(指吉本芭娜娜)從小經常生病,我內人又身體虛弱,於是醫生特別叮囑我,必須代替內人幫忙照料小孩,否則情況難料……。不過,既然這種事情無法避免,再怎麼笨拙的男人,還是應該做的。」有關吉本隆明下廚做菜的事情,其二女兒真秀子(作家吉本芭娜娜),在隨筆〈父親的煎蛋〉中有所提及,同樣令人感動,姑且不論詩人的廚藝高低,所有父親為女兒而作的煎蛋,雖然未必煎得金黃可口,但其豐盈的父愛是職業美食家很難品評出來的。(2019620日)




標籤: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戰歿者遺孀們的起點

對日本人和殖民地時期的臺灣人而言,日本於1945815日宣布投降這個時點,起著巨大而複雜的作用,許多家庭因此支離破碎,命運變得更詭譎難測。以二戰期間被徵調到南太平洋戰地的日本青年為例,包括彼時懷著滿腔熱血的臺灣志願兵,他們投入這場慘烈的戰役中,最後卻未能為自己贏得應有尊嚴和人權地位(如二戰後臺灣人日本兵的補償問題,幸經臺語學者王育德等人道主義者長期奔走推動下才得以實現。)歷史事實指出,有些士兵登上戰地旋即魂斷他鄉,倖存活下來的土兵卻音訊停斷被誤為戰歿者,同樣讓家人陷入悲慟的深淵。

在日本,有段時期出現不少以這些悲劇為題材的小說和電視劇,有些作品改編成電影作品,獲得諸多的共鳴,也讓閱聽大眾有機會折返這個歷史時點,回顧戰爭的殘酷無情。它以動人委婉的情節告訴讀者,戰爭是如何把多數人的命運之繩,打上牢牢的死結的。在諸多作品中,山田太一《青出於藍》上/下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軸,正是聚焦在戰歿者遺孀身上。丈夫死了,她們要如何重新出發,打開生活之路;更諷刺的是,原以為丈夫戰死沙場的女人,因各種苦衷而改嫁(其兄弟)或他人,丈夫卻於此時倖存歸來了,使得世間維繫的人情義理,因戰爭的緣故變得無言明了。《青出於藍》出版後,成為暢銷書,後來改拍成NHK晨間連續劇,獲得很高收視率。就我印象所及,一九八年代中期,臺灣電視圈曾拍攝過這樣的連續劇,描述二戰期間逃過死劫的臺灣青年(奧德賽),當他們好不容易從南太平洋戰地返回故鄉之時,卻必須面臨人事全非的境況。歷史地看,所有由戰爭造成的人間悲劇,導致受害者因過度悲慟而無力哀悼的事實,最後都將把戰爭發動者或鎮壓者送上歷史的法庭上,給予重重的審判。(2019617日)










標籤: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詩人之眼

這次我到東京尋書收穫頗多,也擴展了眼界,僅止瀏覽舊書網站的書訊是不夠的,透過深入古書現場,意外得知了許多方法,至少比以前知曉追尋好書的下落。返回臺北前兩天傍晚,我開始整理行李,經過一番整頓後,我發現尚有空間,可以多放幾本書,便折返那家舊書店,買下《北川透現代詩論集成 1》和《吉本隆明の東京》。以往我淘書的範圍多半偏向日本文學或社科書籍,也買日本詩人的評傳,就是很少購買現代詩論方面的專論。說來諷刺,我自己寫詩抒情,出版了幾部詩集,卻不曾把閱讀的焦點投向日本現代詩的歷史,這確實是我個人的偏廢和局限,也就是缺乏更廣闊的歷史視野。

昨日下午,我有幸參與詩人鄭烱明的新書發表會,在台下聆聽著他一面朗讀自己的詩作,一面講述創作詩歌的歷程,尤其講到其詩歌被送入牢獄,受到政治犯的共鳴,我不由得突然感到熱血沸騰了起來。對我而言,詩人之眼(頁數不多的詩集),詩人對人權自由的關懷,擔憂國家前途的真情,永遠勝過那些沾沾自喜卻平庸乏味的長篇小說。我在會上稍作發言,依我的閱讀觀察,臺灣詩人的作品與力度,絲毫不遜於現代日本詩人的作品,甚至比現今那些過度著重詩歌的藝術表現(更多是意義晦澀不明),不直面社會重大議題的現代詩,有著更高的詩情境界。發表會結束,為了得到更深刻的見解,我向詩人李敏勇老師請教。李老師說得精準,日本現代詩和詩人的作品高峰,在於對二戰後的思考,不管他們採取何種詩歌形式,他們對於日本軍國主義發動戰爭的批判、作家詩人是否成為戰爭的協力者等在良心法庭上的自我悔罪,都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究的。以此而言,高村光太郎是個真誠的詩人,因為他敢於面對自己的屈從與懦弱,儘管任何時代的戰爭,它們向來輕易就能扭曲人性。其差別在於,有的詩人寧願沉默以終,而擁護戰爭的歌德派詩人,因此得到短暫的輝煌,而這些詩人在得勢的同時,也為自己留下無法塗銷的歷史污點。(2019616日)



標籤: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社友來稿
上個星期四,明目書社老闆月棋姊送書台北店,我們幾個社友尋此機會都來圍桌聚談了。基本上,同仁給《門外》雜誌的稿子已編上版面,正等我校對完畢,即可正式發行。在集稿的過程中,我發現林宗勇兄也是重症書蟲之一,聽完他的購書記甚為感動希望他寫些文字回憶,來記念他於中年時期的購書風景。起先,他以不善寫作為由推辭,經由我自主點燃總編輯的火焰,向他進行兩三個小時的道德勸說,他終於答應了,我實在太高興了。那天,他交出一張手寫稿紙,客氣地說寫得不好。我見此良機不可失,自告奮勇說為他打字,完畢後,傳送給《門外》執行主編月棋姊編排。周四晚上,大概我扛書太累了,提不起精神打字,到了星期五,我一鼓作氣才打完其購書記的文稿,傳送到明目書友的群組。以下,我代為披露林宗勇兄的隨筆,期待他繼續發表作品,以饗各方書友。

〈舊書往事〉  / 林宗勇
我早期工作時有機會接觸日語,而且與日本人一起工作,因而對日語有一些了解,甚至膽大到做即時口譯,現在想起來,當時那勇敢的力量不知從何而來,真是不可思議。後來,我任職的公司已雇用日文翻譯文員,就比較方便了。
不久前,我於明目書社看到邱師兄的日文翻譯大作,一問之下,方知他已譯出六十餘冊譯作,真是太了不起了。此外,我向邱師兄請教有關日本的事物時,談到日本的書店和舊書展售相關問題,讓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買了一套日本佛教方面的書籍。以下就是我他的鼓勵下所寫的往事。 
這套書的題目為「講座.大乘佛教」,共有十冊,由平川彰、梶山雄一等教授編輯,由春秋社出版。我記得當時是在開封街的鴻儒堂購買的,但實際花了多少錢,已經記不得,我只記得是把電匠執照一年的租金拿去買的,大約四十年前左右,以當時之物價水準,大概是一個月薪資。
從版權頁來看,這套書出版於昭和五十九年,定價二萬五千日圓,以當年的薪水相比,確實不便宜,因此我數次到鴻儒堂探看,同時學佛和日語熱俱足,考慮很久才買下來。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有這些買書的記憶,可見當時是很喜歡,而且珍惜的支出。
如今,這套書由於出借給朋友,後來沒有歸還,只剩下七本,已經不齊全了。但我轉念一想,少了三本沒有關係,因為它們讓我重現往事的美好。



標籤:

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我的河童之歌

這次購買的舊書,多半已經海運寄出,還剩下14.5公斤,目前待在T家裡,等待我下單補齊30公斤,這樣他們就可裝箱寄回臺北。我幾番考量,這個空缺以《芥川龍之介全集》(12卷本)最為妥善,符合重量和我的需要。於是,昨夜急電請託朋友向店家洽詢,希望諸事順利此書願意撥冗等我。
對於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我閱讀得不多,僅對〈河童〉這部小說印象深刻。而且,早年我不識日文,都是依仗中譯本的引導,並非閱讀原文所得,說讀後感自然有些心虛。上次,我請託朋友購買《太宰治全集》之後,想法突然有了改變,逐篇閱讀太宰治的作品,得出的讀後感想,就題名為《一個等待被理解的斜陽:閱讀太宰治》。從各方面的條件來看,我可支配的時間不多,其實更應該集中精力,寫點有用的文字,好比寫些讀書筆記,或者閱讀小說的心得,總之不可浪費時間。
芥川龍之介英年早逝,尚有筆下的「河童」為他代言(諷刺批判社會),我比他多活了些歲數,也應該想些辦法,創造自己構思的「河童」,讓這個想像中的溫血動物,成為我的思想情感的載具,進一步與廣闊的世界交流,不在乎他是大乘的或小乘的。我想,擁有自我風格的河童,大概不會在乎這些,他最怕喪失行動的自信,失去行動的能量,而思想沒有付諸行動,只能是存在著的空想,無法改變什麼,剩下無所謂和空空蕩蕩。(2019611日)




標籤:

2019年6月10日 星期一


夏季溫書

時間過的真快,六月六日(星期四),我自明目書社取回訂書後,接到文友三國大介以航空寄來贈書,讓我大為驚喜,非常感謝他長期對我的支持。在這四冊書籍中,有兩冊是他早年博士研究參考書籍,以後藤新平和滿鐵為核心的延伸讀物。而收到這樣的厚禮,我仍然有壓力山大之感,自然要全力閱讀,但是閱讀歸閱讀,我未必能寫出像樣的感想文字來,這就是奇妙的壓力。我看到水上勉《火燒金閣寺》這部小說,在贈書的陣容中,突然眼睛之亮,這使我想起了三國大介所說的趣事。他說,這部小說其實上次就應該帶回來的,卻發生了小小的插曲。 
他說,那天他已打點行李準備前往成田機場,特別把《火燒金閣寺》擱在旅行箱上面,後來又回房間拿取其他東西之際,其孫子家教甚好,看見阿公的書籍竟然沒有物歸原處,順手把書送回阿公的書房裡了。當下,三國大介沒有察覺拉著行李出門了,直到回到臺灣老家清點書籍冊數,才發現遺漏了這部小說。我們那次見面,他說預定八月份返鄉時帶回的,可能顧及我撰寫「兩個金閣寺」的需要,於是,就讓它與其他書籍搭乘同班機,捎給我夏季溫書的機會。說來慚愧,目前,我還處在群書紛亂的格局中,過些時候,我必然要振奮起來認真閱讀才是,否則就辜負文友的厚愛了。我想,也許書中之重原本即意謂著持志閱讀與個人承擔。




標籤: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形態

正因為
我們強烈反對
那些不屬於我們
應有的形象
才有人面形的岩石
最自然的輪廓
不需裝扮天使唱歌
祈望春風化雨
不計較時間
為我們幻影定形


標籤:


老當益壯及其祕訣

我連續九天沒有敲打鍵盤,手指的觸感生疏不少,這果真是不折不扣的退步。因此,我必須儘快恢復過來,否則依靠還魂丹總有失效的時候。 
雖然我很喜歡到古舊書店淘寶,參觀翻閱各種作家的創作觀點,有時間的話,我亦會到新書店走走,探看出版哪些新書,補充最新的出版資訊。前兩日,我到國分寺車站與朋友聚餐,結束之後,搭乘手扶梯來到紀伊國屋書店,入內巡遊,發現了數冊好書,便立刻買下。其中一冊《親鸞への接近》(20188月),厚達五百多頁,是四方田犬彥教授的思想集成。 
事實上,我買下此書的動機很簡單,主要是佩服於作者的博學與勤奮寫作,因為這麼做並不容易,這需要堅苦卓絕才辦得到,要能耐住寂寞,無悔地伏案打字,要忍住腰酸背痛的折磨,哪怕最後把自己的屁股坐成仙貝餅乾了,都應當甘之如飴。其二,僅只將此書擺在桌前,就能發揮激勵作用。當你想找個理由偷懶之時,這個念頭即會頓時消失,使自己回到原有的初衷。這是我遊逛新書店、購買厚書得益的方法。 
進言之,若有人以年紀充當理由,說什麼老人不管用,這種負面心理的話,我是無法贊同的,毋寧說我持相反意見。依照我的定義解釋,老當益壯當然有其祕訣。它必須經常閱讀與思考,而且每日持續寫作,享受這種愉悅的循環。照理說,我連日來扛書奔波勞累應該早些休息,但是我一想到,積少成多的道理,再怎麼疲乏都要振奮起來,老實安份坐在電腦桌前,開始履行對書寫的承諾。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