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三島由紀夫辭世50周年特輯」隨想
日前,文友W傳來MHK三島由紀夫歿後五十周年特輯,片長將近50分鐘,內容以當年負責三島文稿的編輯(小島千加子)、同行作家朋友對其回憶和評述為主,並由現代舞表演者的重新閱讀,共同重現(復活)三島的英靈之聲。日本古本屋網站應時推出三島作品展,種類十分豐富,為讀者找回消逝的精神震撼,進而拉近與日本1970年代的距離。
我熱衷閱讀日本近現代文學作品,對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及其相關研究(評傳),有數十餘冊不算多,都是隨興閱讀不成體系,自然沒有研究成果可言。於我這無所謂,因為我沒有升等壓力,也不想追逐搶眼的社會議題。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讀書思考和撰寫文章,需要時間和人生閱歷的沉澱(轉化),才達到更好的境地。這如同經典好茶一樣,經由溫柔時間的轉化,其茶湯才能展現深邃的韻味。在此,我剛好可援引《普魯斯特私人詞典》(華東師範大學、2020年7月)一書(父子)作者的觀點。他說:「對一位真正的普魯斯特迷而言,他一生至少應該讀四遍《追憶逝水年華》。首先,在青年時期,他只是憑直覺去感受作品所揭示的真實,此時,可進行片段式閱讀。之前,如果文學成為了他的專業,那他就要去進行紮實嚴格的學習研究。此外,其後他會發現最初的那次閱讀根本沒有這種深刻體會(即沒有經歷愛情之苦、小說中各片段的深度和安慰之力)。而最後的第四次閱讀,也是有生之年的最後一次閱讀,對於有這種想的人來說,這也將是最具決定性的一次閱讀,因為人至暮年,已經褪去了面對虛榮和誘惑的得失心。」
這段話說得多麼精妙!我擅自把它譬喻成接獲檢舉的拆除大隊,直接就把暮年文青用來戲仿的帷幔(違建)拆得一片不留。我同意作者的論點,所以自己的違建被拆,不能說痛快淋漓卻是拆之有理。
坦白說,觀看這部影片以後,對於三島由紀夫的評述,我突然多了一種新的視角,這是之前我不曾深入探討的議題:1968年後,另一個三島由紀夫。與三島頗有情誼的知名歌手美輪宏明回憶道,三島作品國際聲響日漸隆盛,一心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其恩師川端康成1968年比他更早戴上文學獎桂冠,對他來說,這是巨大的難以言表的心理衝擊。在那以後,三島擱下小說藝術論的身姿,而是展開具體行動介入日本社會的思想激流之中。他在東京大學的演講,慷慨表達的政治觀點,未必贏得多數在場學生的認同,但在其切腹自殺所引起的文化反思,同樣與東大全共鬥的思想運動的震波,不可阻擋地湧入戰後日本的政治思想史裡。要言之,作為三島迷或鐵桿讀者,如果我們暫時不想解讀其作品,似乎還有另個角度可用,從政治社會學的視點進入,找尋另一個三島由紀夫的形影。(2020年12月13日)
標籤: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