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寫書之旅:《走向漢學的摩天嶺:我的讀書隨筆》
昨天傍晚,作家辜振豐發來訊息,明日(7月17日)上午,將返回朴子老家了,問我晚間得空的話,他想過來與我討論幾件事:其一、我的中短篇小集說的封面,因題旨關乎戰爭、死亡和台灣人身分認同,他希望用略帶抽象意義的影像來呈現;其二、舉行小小編輯會議,也談我們今年與明年度出書計畫。
對此,我當然樂觀其成。作者能聽取設計師的意見,並進而參與小說集的封面設計,從任何方面來看,都應該積極參與的好事。畢竟,比起作者自我封面樂,不如聽取他者的建言來得好。就這樣,我們朝這個議題漸漸深入,彼此激發出了不少的靈感。他說道,此次來台北,有意控制買書的數量,因為家裡堆書太多,除非緊急必要的書籍,還是少買為宜。我同意他的說法。堆書成山這個概念,固然使人自豪自滿,但它有所原則:先進先出,要不就是攏堆集中閱讀,來個閱讀與寫作總決算。至於,那些讀過劃過的書籍作何用途,當然因人而異,各自處理了。總之,我認為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管理書籍的好方法。
就在我如此演繹讀書好之際,我腦中突然閃過了一個寫書綱要(以閱讀20部專書,每一篇撰寫4000-5000字隨想,讀畢全書可得10萬字的篇幅),心想何不付諸實行,即使現在我仍然騰不出時間進行。多年來,我買了不少有關西方漢學研究的簡體中文版,我特別關注這個領域,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我的興趣所在。於是,我當場拿起了紙筆記下入圍的書籍(7部),其他的書單回家逐一補上。我大概花了一個小時,手寫抄下全書書目,按照出版年份順序排定:
1.「美」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人民,1998)
2.「美」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店,1999)
3.「美」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江蘇人民,2000)
4.「中」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5.「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人民,2001)
6.「美」尤金.N.安德森《中國食物》(江蘇人民,2003)
7.「德」鮑吾剛《中國人的幸福觀》(江蘇人民,2004)
8.「美」本杰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2004)
9.「荷」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江蘇人民,2005)
10.「加」卜正民《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江蘇人民,2005)
11.「美」史景遷《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上海遠東出版,2005)
12.「美」畢嘉珍《墨梅》(江蘇人民,2012)
13.「中」茅海建《天朝的崩塌: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三聯書店,2014)
14.「美」韓德林《行善的藝術:晚明中國的慈善事業》(江蘇人民,2015)
15.「台灣」蒲慕州《早期中國的鬼》(新星出版社,2023)
16.「美」達自安《吃辣:辣椒的中國史》(北京聯合,2023)
17.「美」沙培德《帝國之後:近代中國國家觀的轉型(1885-1924)》(江蘇人民,2023)
18.「英」扶霞.鄧洛普《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上海譯文,2024)
19.「中」孫立天《康熙的紅票:全球化中的清朝》(商務印書館,2024)
20.「中」柳立言《宋代的身分與審判:僧人犯罪與妾侍增權》(天津人民,2024)
(附記: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一書,已經絕版,孔夫子舊書網售價高昂(台幣1400元),幸好文友惟喆有通書之義,特地贈來電子版,缺書危機終告解除。)
總結地說,這20部書單整理出來,事情就好辦多了。明年,若進行這個計畫,就可拎著這堆新舊書出走了。至於,要租借民宿或者隱居山林皆可,但願用一年半載的時間,就能夠像粗勇的農夫那樣得到些可喜的成果。(2024年7月17日)
標籤: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