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日本語的教誨
隨意翻讀山口仲美的《日本語的歷史》,再次體會到日本語的奧妙之美。這本日語史的學術著作頗富特色,語言簡潔、深入淺出,具有趣味性,輕易就能讓視日本語史為畏途的讀者,成為日本語的忠實會員。依我看,實力雄厚的大學教授,寫書出版不困難,但如果撰寫一部叫好叫座的、不掉書袋或呆板無趣的入門書,似乎就得發揮頂尖魔術師般的本領來。以我個人偏見為例,我教過多年的日本語,但從未嚴肅地研究日本語史,面對認真學習的學生們時,僅講解現代日本語法和語型變化,除此之外,不能做得更多。不管,我確信自己依然守住了不誤人子弟這條道德底線。
姑且不說我讀不懂日本古文,明治時代提倡的「言文一致運動」,一直困擾著我----(日本語)口頭語和書面語如何達成統一?之前,我寫過兩部小說很能體會其中的糾結心理,也就是說,當我進入敘事與人物對話的轉折中,直接面對這種語言身份和轉換的困難。當然,我的小說時代背景並非明治時期,不能相提並論,但山口仲美為像我這樣置身在暗黑中的困惑者,提供了指路明燈。
在她看來,「言文一致運動」為何難以實現,可歸納為兩個原因。其一、當時人們的意識還未從江戶時代的身份制度中擺脫出來,上下尊卑的等級意識依然根深柢固。對於統治階級而言,只有位居高層的精英們才能寫出好文章,文才的最佳顯現,此外,在政治上,接受漢學教育的武士階層尚未形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之知」的觀念。況且,直譯漢文的文章,普通百姓讀不懂,甚至不會寫,因為這需要一定的訓練。其二,言文一致體的文章並不好寫,因為(日本)語言的表達,必然會直接牽扯到人際關係,當然包括依對象身份的措詞,使用起來比西歐語言複雜的得多。簡言之,如果你不是日本語的應變高手,想要實現言文一致的理想,只能寄托給美夢和想像的城邦了。現在,我已經走下解析日本語的講台了,沒有任何留戀,只有快樂的回憶。不過,當我清醒意識到日語退步如潮水的時候,依舊會打起精神重新學習。(2021年8月23日)
標籤: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