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受難而發光的場所:閱讀李敏勇〈舞之月:小說蔡瑞月〉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文學評論與歷史書寫之間界線何在?即使文章發表出來,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又能給讀者大眾帶來真正的益處?就此而言,不明確這樣的寫作立場,寫作文章將落入尷尬的境地,甚至成為迎合華麗預算的煙火表演。或許出於這層考慮和警惕,我關注著日本歷史寫作的出版現況,以此作為鑑照自身文化史觀的比較與基點。舉例來說,日本評論家敏銳指出,現今,出自日本青壯派學者的昭和史為何越來越少?不像之前那樣,在出版市場上,昭和史的出版可謂百花齊放,持續保有百家爭鳴的氣勢,並取得了銷售方面的好成績。

 


的確,經過實證數據分析,得出的答案令人深思。首先,早期的昭和史作者多半是戰爭的親歷者,他們就生活在整個昭和歷史之中,不但有親近性,隨手可掬,寫作起來自然得心應手。相反,青壯派學者就沒有先輩們的優勢了,不得不隔著歷史距離看待發生過的歷史,加上日本歷史研究的專業化及分工,他們的歷史書寫被要求更加細緻化,也就是,以獨見小樹而無法俯瞰樹林。這就是當今「昭和史」文本產出減少的原因之一。另外,有日本評論者指出,如果你採取整體史觀來論述自己的觀點,立刻就會招致指責和批評,不是說你越界了,就是說你刻意違背歷史學專業。如果你真要執意而為,訴諸讀書市場和讀者,他們就批評你不是嚴格的歷史學者,只是綜述時局的文化評論家。這的確是日本獨特而有趣的現象。

 


回到我的立場。這時候,像我這樣的異見者就要發出疑問了,為何不能自行變換研究路徑?在台灣,廣義的歷史學界要寬闊自由些,只要作者有膽識果敢而行,又得到出版社支持,不但可以公然逆轉紅輪,自成一家之言,都不會遭到各種形式的打壓和禁言。不過,這條台灣式特殊道路,在內斂自持的日本學界似乎就行不通了。所以,在此我仍要越界挑戰上述的觀點,以作為對詩人李敏勇〈舞之月:小說蔡瑞月〉這部2萬字作品的呼應:所謂正統符合體例規範的歷史學研究,它們的影響和幅射震波,真能勝過小說傳記式思想載體的威力嗎?

 


果不其然,我細讀李敏男〈舞之月:小說蔡瑞月〉這部作品之後,我的學思經驗和看法再次得到了印證。我驚訝地發現,李敏勇的筆法高超精練,他透過冷靜而保持深度關懷的筆觸,對舞蹈家蔡瑞月的生涯做了恰如其分的歷史呈現。儘管題目所稱為「小說」,但這樣的歷史書寫技藝反而更具吸引力。在我看來,其語言的親近性就是優勢之一,它可以引領讀者們理解蔡瑞月的苦難歷程,進而感悟到她一生中承載的多重歷史文化意義,對於政治冷感和台灣史觀薄弱的讀者,潛心讀完這部作品,他們的歷史觀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化學變化。另外,有一點值得關注是,舞蹈家蔡瑞月的遭遇很能說明許多問題(這是當今日本人難以理解的大哉問):台灣文化人士(知識菁英)能否取得各自領域的舞台(高光時刻),取決於不同政權(政治意識型態)的立場與管控。

 


可想而知,這樣一來,他們就必須面臨艱難的抉擇:要麼順從被收編成為有用的合作者?要麼成為沉默的對抗者?只是,有些時候比這個更糟糕,就算你選擇沉默作為對抗的手段,統治當局仍然不輕易繞過你的默然,各種暴力侵害和陰濕的干擾席捲而來,直到你舉起歸順的白旗。從這個角度而言,青春盛開的蔡瑞月自日本返回臺灣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走向威權統治格局為她設置的受難場所了。

 

因此,我的解讀是,蔡瑞月所經歷的劫難和人生頓挫,正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又體現著臺灣人的精神史面貌。不過,還是有正能量的事擺在我們面前:蔡瑞月終生為發揚現代舞蹈的奮鬥英姿就是極佳的例證之一。歷史不公平地對待她,硬是將其劃定在受難的場所上(後來終於獲得平反與重視),她並沒有因此失志或退卻,而是在灰暗的囚地上,堅持繼續發光。總結說來,李敏勇〈舞之月:小說蔡瑞月〉的特色之處,在於一部作品之中,同時為讀者分享著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核心內容。這是甚為難得的閱讀盛事。我相信,讀者諸君讀完這2萬字的精采文字,應該會相信我所言不虛,甚至比我得出更多聰慧的觀點與心得。(2025828日)

 

附註:以上圖片皆由李敏勇先生提供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來自廣島長崎的思考:さだまさし

 




忙了一整天,晚上終於有時間看點閒書,看看NHK世界台節目。巧合的是,11點左右,我剛好看到「夏 長崎から2025 さだまさし」重播演唱會。根據資料顯示這場戶外音樂會是現年73歲的名歌手さだまさし於86日晚上在他的家鄉長崎舉辦的。直到2006年,這場音樂會已舉辦了20年,目的是在廣島遭受原子彈轟炸當天,從長崎向廣島傳送溫馨的歌聲。今年(2025)是戰後80週年,主唱者さだ(佐田)決定在19年後重新啟動這個舞台,諸多名人和歌(今井美樹、河井勇人、グレープ、湘南乃風、笑福亭鶴瓶、スガシカオ、立川談春、南こうせつ)都參與了這次盛會,並獻上了他們美好的歌聲。 



看完了這場演唱會,我有幾點小感想。

さだまさし是個極具魅力的人,亦是全才型的歌手。他口才便給、風趣幽默、歌唱得好、作詞、譜曲、彈吉他、拉小提琴,臨場應變自如,小說寫得細膩精妙,他的小說《解夏》,小說場景正是出自他的家鄉長崎(這部小說我200412月在台北紀伊國屋購入),那時我還看過由此小說拍製的電影。

 

民歌的力量。我發現他的歌唱尤為觸動聽眾的感情。口語化的歌詞平易近人,也就是,有一種溫暖和現實感。這是大眾流行音樂重要的元素。我認為,這種表現方式值得以純文學自豪的創作者借鑑和學習。說得更直白,不能與觀眾(讀者)與之共鳴的文本,等於沒有影響力,只能黯然滑入孤芳自賞的嗟嘆。最後,最關鍵和最重要的是,創作者嚴正和不斷思索的歷史感。正如佐田婉轉表達的那樣:日本人對八月的印象,多半停留在86日(廣島)、89日(長崎),以及815日終戰紀念日。過了這三個日子,人們就它們的記憶就「風化」(淡忘)了,想來是令人悲傷的事。

 

如今受此浩劫的受難者們年紀越來越大了,他(佐田)也是徒增年歲之人,不過,他鼓勵大家儘量思考人類面對核武器這一嚴肅的課題。我認為,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現今的日本年輕人對於父祖輩的苦難,他們更關心自身當下面臨的困境。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事。所以,在我看來,佐田很有智慧和心胸闊達,他運用自己的音樂才華和溫暖的歌聲傳送給所有已在關注的或暫時忘卻的人。我想,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持續散發美與善的歌聲,一定可以滲入聽眾的心底,如青苔植入石頭上那樣。2025823日)


標籤: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日記抄中的風景

 

日前,拿到澀澤龍彥的《狐狸百寶袋:我的少年時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5-5),歡快地讀了起來。這部隨筆集篇幅不長,將近10萬字,而且譯筆流暢,我一口氣就讀了三分之二。不過,後來有雜事要整理,於是,我一讀到底的決心,只好暫時停頓下來。當然,暫停下來亦有好處。首先,我可以藉此咀嚼或打磨,一邊劃線或標注記號,作為日後寫作援引之用。正如之前,我已讀完了金子光晴的《絕望的精神史》那樣,我在書內做了很多註記,留待另日有寬裕的時間與心情,再進行解讀和記述。這就是說,有些事情還真的是要事緩則圓,慢工才有做出細活的可能。

 


時間的齒輪總是快速轉動著。

儘管才過了一天,我仍然沒有將《狐狸百寶袋:我的少年時代》忘諸腦後,心裡很是渴望,盡快把剩餘的三分之一讀畢,以紓解心中的塊壘。依照我個人的閱讀習慣,不論是長篇詩集或歷史大部頭,我若決心讀畢它即使費時數月也要完成。我覺得,這種原理與服藥很相似,你不服用(讀書)到某種程度,就看不到它的顯著效果。借用文學理論的行話,當你熱衷或崇拜某部文學思想經典的時候,你必須熟識或讀透它的肌理,那麼文學經典才能為我所用(恐怖而形象地說,即轉化為自身文筆的血肉)。

 

我的預感向來很準。昨日下午,朋友長安教母L轉告通知,來台彎旅行兩個星期的L先生及M教授夫婦,明日傍晚就要搭機返回東京了,晚上六點半,邀請一眾親友到泰國料理店為他們餞行。這個餐會甚好,有滿滿的友情。之前,我解讀日文學術論文遇到困惑之處向其求解,就是M教授耐心為我逐一解疑的。日本語教師L先生的未來性更大了。在我看來,他旅居日本三十餘年,從事教育工作不輟,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優勢(我甚至私心認為,以後深入東京的古舊書店挖掘好書就更方便了)!此外,以後我的隨筆集出版了,有了紙質質書做後盾,與他一起錄製讀書節目,應當會更有底氣。所以,不管是基於人情義理,抑或從事文化傳播的意義性,沒有人會否定這種好料當前的盛大餐會。從另個角度來說,品嚐美食可以有效排解壓力,並增進對美食烹調與食材來源的探索,在此,稍為透露一下。目前,我手頭就有十餘本美食史的好書等候閱讀。

 


結束了美食大餐,接下來,就是移步至敝店品飲頂級高山茶了。我始終認為,以清爽甘美的茶湯招待,即對餐會後的最佳註腳,它既有解除油膩的實質功效,又能以回甘之味為朋友餞行。席間,M教授還擔心,茶水喝多了,是否難以入眠?我認為,凡是用快樂的心情品茗的人,多半會忘卻失眠的真面目,不會惦記它什麼時候來敲門。晚間十點半左右,彼此互道珍重,預計年底再相會了。返回家後,暫作休息了兩個小時。我沖洗後發現,時間已然過了半夜,我的《狐狸百寶袋:我的少年時代》還擺在桌上呢。我思考了一下,這時應當入睡,明天早上再讀不遲。不過,坦白講,我急性子又敵不過那三分之一的召喚。於是,我決定把它讀完,就這樣放慢速度,像欣賞旅行的美景那樣,一路遊歷下去,讀到最後一頁的時候,剛好凌晨240分。(2025822日)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高貴的言辭

 


晚間,收到了山﨑正純教授的訊息,並附上第18期《論潮》封面。他這樣寫道:「今天,我花了18年時間製作的同人雜誌出版了。今年共發行了550本。雜誌名叫《論潮》。這些書不對外出售。我直接郵寄給文學學者、出版商、公共圖書館、大學等等。我資金短缺。以前我印800冊,但今年開始減少印量。繼續出版真的越來越難了。每三年更換一次封面設計。我們會盡力出版到第20期。」

 

 


說到同仁雜誌的興衰,我心裡的感受特別深。年輕時期,我參與過詩人朋友籌辦的詩社,那時每一期詩刊,由同仁輪流主編,未擔編務者則每期提供詩稿,並分攤詩刊印刷費用。當時,對我們而言,擁有詩刊這塊發表詩作的園地極為重要。儘管每期詩刊頁數不多,但它的確是我們精進詩歌技藝的修行場域。換言之,若少了這個修行與試煉,我們將無法抵達預想的理想之地。就這意義而言,充足的資金可以延續同仁刊物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在後續發刊的路上,所有同仁與撰稿者都將參與並成為這場高貴言辭的見證者。

 地獄之行 / 邱振瑞

 


傍晚降雨的時候

我私下詢問旅行社

是否組團或招攬

地獄旅行團

 

大哥 你在開玩笑嗎

若不是收費的靈媒

誰會樂意蒙蔽眼睛

參觀黑暗的場景

 

我不服氣

彷彿我能預知往事

並早已拿到在場證明

 

地獄未必是黑灰色的

努力行願的人

照樣有金色的可能

 

2025820日)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游向外國語的彼岸:閱讀《羅馬日記》

 

傍晚時分,我還停留在多本閱讀與為寫作構思的困局中,好像沒有絲毫進展,正想就此打住之時,在這一刻,惟喆就默契十足傳來了三部電子書: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長篇小說《同名人》(2003)、長篇小說《低地》(2013)、隨筆集《羅馬日記》(2015),這意味著我得寫點什麼或者寫些讀後感才行,以回報文友的好意。最後,我遵循直覺和需要選擇了《羅馬日記》這部隨筆集。不過,我得坦率地說,裘帕.拉希莉是何許人,其寫作背景我毫無所悉,只能求助公開的書訊作為開端的動力。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出生於1967年,孟加拉裔美國著名作家。這部榮獲普立茲文學獎的《羅馬日記》即作者用非母語的義大利語書寫的最新隨筆集,全書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記錄著她學習用另一種語言(義大利語)進行表達、尋找一種「新的聲音」的漫長過程。這不是一本枯燥的語言學習筆記,而是一位小說家開拓新領域的心靈啟示錄——語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識的。創作者在某個時刻感到有必要改變路徑:這是一種瘋狂的衝動,它可能意味著放棄自己作為表達者原有的特性與標誌;這也是大膽的縱身一躍,收穫的是創作與人生更豐富的可能性。

 

必須說,這部隨筆集的旨趣寫得言簡意賅,不需要我多費筆墨說明。於是,我從容緩慢地讀了十篇,其中,有的篇章寫得精妙(或說中文譯筆流暢精采)極了,而且語言平易近人,我不得不邊讀邊停下,像駐足欣賞優美的風景一樣,並在電子書行文中劃上紅色底線,把它作為日後重讀的路標。例如,在〈詞典〉一文中,「在那以後的許多年裡,我只要去義大利就會隨身攜帶這本詞典,總是把它放進包裡,在街上查,回到旅館裡查,讀報的時候查。它引導我,也保護我,為我解釋一切。」「自從買下第一本字典,已經過去差不多二十年,我決定搬到羅馬長住。動身之前,我向曾在羅馬居住多年的朋友詢問電子詞典有沒有用,比如某些手機應用(程式),可以隨時查找生詞。他笑起來,告訴我:「你很快就要住進義大利詞典裡面了。」

 


我認為,後面這個形容真是精準到位呀,明顯呈現著文化人類學這一領域的特有肌理。一個憧憬外國語的學習者,與其捧著大詞典(精巧的電子詞典),或者將教科書上練習例句背得滾瓜爛熟,都比直接投入該國語言的環境裡來得切實有用,哪怕講得不靈光語法錯誤百出。眾所周知,要掌握一門外國語,學習者就得換位思考,用外國語思惟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作者就體現了這種徹底性,彰顯了行動暨力量的信念,放下了得意和優勢的英語才能,放下了普林斯頓大學創意寫作課教授的教職,搬到了羅馬居住,開始閱讀義大利語文學作品。

 

在〈放棄〉一文中,她這樣寫道,「我讀了莫拉維亞的《冷漠的人》、《厭倦》、帕韋塞的《月亮與篝火》,還讀了誇西莫多和薩巴的詩。我既能理解,又不能理解。我放棄了自己所擅長的,用確定性換來了不確定。我讀很慢也很辛苦。真是困難重重,每一頁都籠罩著一層薄霧。不過障礙也會提供剌激,每個新的句法結構都像是奇蹟,每個不認識的單詞都是寶石。……每次,讀完一本書都很振奮,彷彿完成了一頁壯舉。」事實上,在此我僅只列舉兩篇隨筆的部分摘要,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作為沒有突顯出來。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外甥女M這個日本語追夢人,直到今天,她仍然嚮往日本語這片深山老林般的迷宮,決意用孤獨前行印證自己的探索。下次,她得騰出時間來,把我家裡那套16卷本《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搬回去。(2025818日)

 


 

推薦書目:

 

「美」裘帕.拉希莉《羅馬日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6

 

「英」彼得.馬丁《詞典戰爭:美國英語語言之戰》(中央編譯出版社,2024-7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M的奇異之旅談起

 

日本朋友M說,約莫三十年前與朋友來台灣旅行,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之事。當他們一行參觀忠烈祠的時候,該團台灣日語導遊說,「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強迫台灣人改姓名,做了很多壞事情……。所以,台灣人聽到有人講日本語,就有本能上的反感……。」聽到導遊這番激進批評,溫和秀靜的M嚇得不出話來,整個腦回路全當機了。那時候,M還是出版社的新手,只想見識台灣的名勝古蹟,對台灣近現代史毫無所悉(他們也不清楚日本近代現史的發展),那名導遊的絕對說法佔有天時地利之便,當下成了M認識台灣歷史的入門手冊。

 


當然,M對此並非全盤接收,心中還有些遺憾,有待他日進行驗證。不過,眾所周知,日本上班族工作量大,激進派人士自稱「社畜」,其實這說法誇張戲謔成份居多,M就這樣帶著這疑惑的種子忙進忙出,忙碌到沒機會重訪台灣。直到三十年後,公司派遣M來台北參加國際書展,因其我們幾個台灣朋友帶領參觀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紀館,走看文物展品,加上熱心解說,做到即問即答,三十年前,那個困住M的反日論調之繩,才得到了鬆綁和解放。當然,我們不可能藉此機會向M來個反洗腦(我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光明磊落),而是提供公開的史料給予判斷,加深對台灣歷史的理解。這種寬容的做法頗有意義。

 

上次,旅日學者K教授來茶行接受我的訪問時,就指出了一個極好的例證。1970年代,他因黑名單不得返回台灣,心情自是鬱悶糾結的,但他並未意志消沉,在公開和私人場合上,依然向左翼日本人教授遞出橄欖枝。當年,崇拜毛澤東思想手捧小紅書的E教授就是由紅左轉向台灣綠的契機。正如上述,K教授不能回國還鄉,為了讓E更了解真實的台灣現況,他委託台中母校的L教授陪同E教授下鄉,深入台灣的社會,用其所見所聞來建構自己的台灣史觀。如果借用極左的說法就是,「E教授通過這次下鄉考察(調研),終於把半世紀的污泥髒水給蕩滌出去了。」

 

說來奇妙,在那以後,E收起了紅衛兵般的狼牙棒,變成了溫雅斯文的台灣派(研究者),一有休假就來台灣或長駐台北。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論出版社的ME教授,他們二人都有共同的經歷,亦即曾經被強悍的政治意識形態(狂熱的民族主義)緊緊捆綁住,使其疊加為牢固的想法,而作用於日常生活和教學講義裡。那該怎麼辦呢?我認為還是有解決的辦法。正如領土和政權的概念一樣,它是變動和複雜因素的暫定結果,但不存在「自古以來所屬」這種反推歷史的詭辯。所以,在尚未找到最好的答案之前,不必看到黑影就開槍,不必把毒酒當成高檔紅酒,保持「兼聽則明」似乎能給自己帶來諸多的好處。(2025817日)

 

推薦書目:

 

《翻訳家の仕事》(岩波新書,2006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另類夏季通訊

 

我發現,人對於時間消逝飛快的「感嘆」,多半是因於該做的事情沒做完,甚至忘得一乾二淨,直到待做的事情重又出現在面前,這時才開始對自己的遺忘(失憶)感到懊悔。

 


618日,我收到了末岡 實教授寄來航空小包:《朝日新聞》5-6月份讀書版,心情興奮又感恩。當天晚上,我在茶行把剪報仔細看過了一遍,認為可以與之分享的書訊,進而熟讀擴展為文章的書籍分別做了記號,以便日後方便取用。當然,我如果要寫得深入,仍需向台北紀伊國屋書店訂購。然而,我這樣的計畫和盤算,很快就被繁忙的工作給淹沒了。

 

或許,那些讀書版裡的書訊有自己的主體性和記憶,在我收下和閱讀它們的時候,就已經把我標記做號了,而且,還不允許我就此把它們忘掉。剛才,我就收到了一則有聲的感應:趕快翻出那些書訊和專欄評論吧,至少摘選幾本有意義的好書,慷慨與大家分享。由於我之前已做過標記,很快即找到了一本好書:高柳聡子《ロシア 女たちの反体制運動》(集英社新書)。一直以來,我對俄羅斯的反體制運動和大眾傳媒研究很感興趣,可惜我在台灣很少看到這冷門研究,加上自己不諳俄羅斯語,又沒條件到莫斯科歷史檔案館調查,因此,退而求其次,只能藉助於日語和簡體中文二手資料。我不否認,這就是無奈的事實,一種有志為之卻無力抵達的遺憾。

 


話說回來,我不能到俄羅斯做田野調查的確沒有研究者凜然的底氣。於是,我想到了一個方法:透過日語記者作家學者的文本,同樣能夠觀察到,現今俄羅斯女性的反體制運動及其大眾傳媒的狀況。近年來,中國的俄羅斯專家指出,在普丁統治下的俄羅斯,政治上的反對勢力是不存在的,幾乎已被其「不自由的自由」暴力體制給消滅了:反對派的報紙媒體被主管機關摸頭招安或者強行關閉,勇於說出(報導)真相的人,不是死於狂熱的民族主義者的屠刀之下,就是被各種不明原因暗殺了。

 

就此角度來說,或許有人要問:面對這般殘暴的政治體制,你無力還擊,只有挨打的份,那麼溫雅的閱讀能起到什麼作用?我認為,閱讀不能代替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金牛座KEPD 350導彈的威嚇,但是,它可轉化為民族記憶與高貴靈魂的傳承。據說,獨裁者最害怕的就是這款記憶長存的系統性的還擊。(2025816日)

 

推薦書目:

 

「日」高柳聡子《ロシア 女たちの反体制運動》(集英社新書,2025-4

 

「俄」亞.尼.扎蘇爾斯基 主編《俄羅斯大眾傳媒》(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