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的奇異之旅談起
日本朋友M說,約莫三十年前與朋友來台灣旅行,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之事。當他們一行參觀忠烈祠的時候,該團台灣日語導遊說,「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強迫台灣人改姓名,做了很多壞事情……。所以,台灣人聽到有人講日本語,就有本能上的反感……。」聽到導遊這番激進批評,溫和秀靜的M嚇得不出話來,整個腦回路全當機了。那時候,M還是出版社的新手,只想見識台灣的名勝古蹟,對台灣近現代史毫無所悉(他們也不清楚日本近代現史的發展),那名導遊的絕對說法佔有天時地利之便,當下成了M認識台灣歷史的入門手冊。
當然,M對此並非全盤接收,心中還有些遺憾,有待他日進行驗證。不過,眾所周知,日本上班族工作量大,激進派人士自稱「社畜」,其實這說法誇張戲謔成份居多,M就這樣帶著這疑惑的種子忙進忙出,忙碌到沒機會重訪台灣。直到三十年後,公司派遣M來台北參加國際書展,因其我們幾個台灣朋友帶領參觀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紀館,走看文物展品,加上熱心解說,做到即問即答,三十年前,那個困住M的反日論調之繩,才得到了鬆綁和解放。當然,我們不可能藉此機會向M來個反洗腦(我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光明磊落),而是提供公開的史料給予判斷,加深對台灣歷史的理解。這種寬容的做法頗有意義。
上次,旅日學者K教授來茶行接受我的訪問時,就指出了一個極好的例證。1970年代,他因黑名單不得返回台灣,心情自是鬱悶糾結的,但他並未意志消沉,在公開和私人場合上,依然向左翼日本人教授遞出橄欖枝。當年,崇拜毛澤東思想手捧小紅書的E教授就是由紅左轉向台灣綠的契機。正如上述,K教授不能回國還鄉,為了讓E更了解真實的台灣現況,他委託台中母校的L教授陪同E教授下鄉,深入台灣的社會,用其所見所聞來建構自己的台灣史觀。如果借用極左的說法就是,「E教授通過這次下鄉考察(調研),終於把半世紀的污泥髒水給蕩滌出去了。」
說來奇妙,在那以後,E收起了紅衛兵般的狼牙棒,變成了溫雅斯文的台灣派(研究者),一有休假就來台灣或長駐台北。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論出版社的M或E教授,他們二人都有共同的經歷,亦即曾經被強悍的政治意識形態(狂熱的民族主義)緊緊捆綁住,使其疊加為牢固的想法,而作用於日常生活和教學講義裡。那該怎麼辦呢?我認為還是有解決的辦法。正如領土和政權的概念一樣,它是變動和複雜因素的暫定結果,但不存在「自古以來所屬」這種反推歷史的詭辯。所以,在尚未找到最好的答案之前,不必看到黑影就開槍,不必把毒酒當成高檔紅酒,保持「兼聽則明」似乎能給自己帶來諸多的好處。(2025年8月17日)
推薦書目:
《翻訳家の仕事》(岩波新書,2006)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