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三個重要場面

 

其一

最近,與文友V聊談的時候,終於有了一個共識:有些事情是否重要或是否有意義,往往取決於自身用什麼立場和態度看待它。直白地說,當你認為做某件事情是有意義的,那麼它當下就變成了意義的化身,哪怕在別人眼中它毫無價值可言,比不上一張被捨棄的白紙。有了這個共識,我要記述昨日遇見的三起日常小事,相對就來得容易些,我把它們當成三個重要場面和新發現,正是出於這個理由根據。

 


按照我的生活習慣,每天吃完早餐以後,不是隨興所至看書,就是躺平收聽文史專家的演講,很少在這時追看電視連續劇,甚少觀賞網飛的電影。不過,昨日上午,一位直播主提到韓炳哲《他者的消逝》這本書的時候,順便提及「要了解19501970年代韓國是如何實現社會轉型的」,或許可以看看《(釜山)國際市場:半世紀的諾言》(2014)這部電影,立刻引發了我的關注。我的反應和動作很快,旋即起身來到電視機前面,馬上就找到了這部電影(帶有那個時代印記與歷史縮影)。的確,從這部近兩小時的電影裡,我切實感受到在朴德洙(黃政民飾演)身上投射出來的歷史悲劇性:他們一家五口人遇上了朝鮮戰爭,卻在逃難登船之際,其父親為拯救落水失蹤的妹妹(末順)未果,從那之後,等待父親與妹妹的歸來,成了以他為一家之主的和朴家終生的盼望。

 

朴德洙是個苦命的人(類似橋田壽賀子筆下的「阿信」),逃過了紅色恐怖肅殺的50年代,在其年輕正盛,為了賺錢來改善家境,前往復甦時期的西德當挖礦工人(慘遭礦區數次災變)。其後,買下姑丈的店舖經營權,給妹妹的婚事增添風光,亟需一筆巨款才能解決,參加越南戰爭賺取美金成了直接有效的手段,為此他扔下老母與妻兒,奔赴了槍林彈雨中的越北戰地,而他的右腿就是這樣被打殘的,導致終生跛足而行。後來,命運之神向他伸出了援手。當年,他離散的妹妹末順,經由(洛杉磯)美國人收養,經由南韓電視台播放南北韓同胞離散尋親的機會,這位離散多年的講英語的末順,終於與朴氏一家人團圓。事實上,再強的鋼鐵心之人,看到這一幕都要熱眼盈眶。對我而言,這部電影頗具意義性,它不僅作為一種富教於樂的視覺文本,讓觀眾(讀者)以此回看那兩個年代的歷史連續性,所以,在片中任何建構出來與之相繫的劇情與場景,就是不折不扣的重要場面。

 

其二

下午,四點左右,我陪內人至某大藥局購買藥品(老闆為員工代購藥品)時,遇見了一個重要場面。就在年輕藥師在櫃檯對滿滿藥品點算結帳之時,一個七十多歲穿卡其色短褲的老伯步伐蹣跚(疑似左腿跛行)地走了過來。他不顧那位藥師為我們(中盤商採購)結帳正忙得焦頭爛額,劈頭問道:「○醫師有來嗎?」藥師抬起頭來,疑惑了一下,但從她的眼神裡,他們藥局裡似乎沒有這位○醫師,只有○藥師」。不過,那藥師很是機伶,推測面前這位老伯可能是同事的家屬,於是,趕緊補上了一句:「○藥師去吃飯,五點才會回來。」老伯對於這樣的答覆,似乎半信半疑,或者說並不買單。他嗯哼了一下,逕自往最後面的櫃檯走去。他又問了一次:「○藥師有來嗎?」那位資深女藥師說:「○藥師去吃飯了,五點才會回來。你要不要待會再來。」從我所在的位置,清楚聽得他們之間的對話,但此時不宜(也不應該)轉頭去看老伯的反應。老伯同樣嗯哼一下,沒說半句話,就又步伐緩慢地朝門口走去。

 

這時候,我忍不住好奇看著他的背影。他的肚圍甚大(衰老患病)的樣子,腳下穿著黑色女用低跟鞋,難怪他移步前行的時候,地板上發出篤、篤、篤的悶響。這個男人著女鞋的場景很具震撼性,使我想起某部日本連續劇。一個喪妻的老人,由於太思念與亡妻的往日時光,他每天穿著亡妻的衣服(打扮)來到自家庭院走動,結果這一特異的行為引來鄰居們議論紛紛,在背地裡妄加揣測:他的精神狀態是否出了問題?順著這個非日常的邏輯,我對這位準備離去的老伯也有類似的情境聯想,不過,我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的想法。這位老伯大概急著出門,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鞋子,看到門口擺著妻子的皮鞋,正好合用(而且妻子正在睡午覺),就這樣穿著它出門了。因此,像我這樣耳朵敏感的人,聽到他腳下的篤、篤響聲,其實不必過度解讀,因為它純粹是急著找鞋子衍生出來的意外的喜劇片段。當然,我更願意對它做出另一種解釋:這就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場面。

 

其三

 

傍晚五點半,我放下諸多藥品之後,到常去的理髮店剪了個頭髮,然後往○○書店買書(原本計畫買完藥品就去,但藥品加上贈品太多,只好先回店卸貨)。我大概每個月到○○書店一次,一則強化腿力避免肌肉流失,二則與時俱進獲得有用的新書,再轉化為寫作的靈感與養份。然而,在這裡,我必須對隨時噴發出來的購物強迫症有所警惕。進一步說,我家裡書籍已經很多,非必要或非研究需要,絕不可以見書就自動失控。買的時候興高采烈,拿回家卻把它冷落在角落,隨著時間的流逝只會越看越心煩而已。這幾年來,我在衝動買書方面控制得宜。

 

走進○○書店,我朝店內最深處的書架走去,那裡擺著當週到店的新書。必須說,○○書店資本雄厚,在進貨速度和圖書種類,比山外書店等實體書店優先很多。他比同行早一個星期到貨,掌握著搶先上市的商機。這對小資本的書店構成威脅,對有此需要的讀者卻是利多,即使這個利多有點勝之不武。不過,這是無奈的事實,亦符合自由市場經濟的規則。就在我看著圖書擅自聯想同時,距離我不到1公尺的書架前,發生了激烈的爭辯。一個年約60歲的男子,對著一名40歲的男子劈頭怒罵:「你看完了書,為什麼不把它放回原處?就是你們這種人,以為理所當然,胡亂看書又把它亂丟(不懂得店員的辛苦)!」面對指責的男子反駁道,「我看著看著,怎麼知道它們擺在什麼地方?」

 

他的意思是說,其實他很想復歸原位,但是看書太投入,一時給忘了。聽到這段對話,我可以充分理解這位60歲陌生書友的仗義之言,並認為他是注重秩序的道德重整委員會主委,以「欲知歸處,始知來路」自詡的愛書人。或許,他這正直之聲很有震撼力,中年男子不再辯解黯然轉身離去了。在那之後,我看見愛書主委抱回被弄凌亂的書籍,逐一將它們擺回書架,完成復歸原位的任務。誰說像這樣重要的場景(場面),豈是一次重大的見識與學習呢?臨行前,我我買了「德」亞歷山大.柯舍尼那《文學人類學:人的新發現》(商務印書館,2025-4),是為記。(2025815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