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游向外國語的彼岸:閱讀《羅馬日記》

 

傍晚時分,我還停留在多本閱讀與為寫作構思的困局中,好像沒有絲毫進展,正想就此打住之時,在這一刻,惟喆就默契十足傳來了三部電子書: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長篇小說《同名人》(2003)、長篇小說《低地》(2013)、隨筆集《羅馬日記》(2015),這意味著我得寫點什麼或者寫些讀後感才行,以回報文友的好意。最後,我遵循直覺和需要選擇了《羅馬日記》這部隨筆集。不過,我得坦率地說,裘帕.拉希莉是何許人,其寫作背景我毫無所悉,只能求助公開的書訊作為開端的動力。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出生於1967年,孟加拉裔美國著名作家。這部榮獲普立茲文學獎的《羅馬日記》即作者用非母語的義大利語書寫的最新隨筆集,全書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記錄著她學習用另一種語言(義大利語)進行表達、尋找一種「新的聲音」的漫長過程。這不是一本枯燥的語言學習筆記,而是一位小說家開拓新領域的心靈啟示錄——語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識的。創作者在某個時刻感到有必要改變路徑:這是一種瘋狂的衝動,它可能意味著放棄自己作為表達者原有的特性與標誌;這也是大膽的縱身一躍,收穫的是創作與人生更豐富的可能性。

 

必須說,這部隨筆集的旨趣寫得言簡意賅,不需要我多費筆墨說明。於是,我從容緩慢地讀了十篇,其中,有的篇章寫得精妙(或說中文譯筆流暢精采)極了,而且語言平易近人,我不得不邊讀邊停下,像駐足欣賞優美的風景一樣,並在電子書行文中劃上紅色底線,把它作為日後重讀的路標。例如,在〈詞典〉一文中,「在那以後的許多年裡,我只要去義大利就會隨身攜帶這本詞典,總是把它放進包裡,在街上查,回到旅館裡查,讀報的時候查。它引導我,也保護我,為我解釋一切。」「自從買下第一本字典,已經過去差不多二十年,我決定搬到羅馬長住。動身之前,我向曾在羅馬居住多年的朋友詢問電子詞典有沒有用,比如某些手機應用(程式),可以隨時查找生詞。他笑起來,告訴我:「你很快就要住進義大利詞典裡面了。」

 


我認為,後面這個形容真是精準到位呀,明顯呈現著文化人類學這一領域的特有肌理。一個憧憬外國語的學習者,與其捧著大詞典(精巧的電子詞典),或者將教科書上練習例句背得滾瓜爛熟,都比直接投入該國語言的環境裡來得切實有用,哪怕講得不靈光語法錯誤百出。眾所周知,要掌握一門外國語,學習者就得換位思考,用外國語思惟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作者就體現了這種徹底性,彰顯了行動暨力量的信念,放下了得意和優勢的英語才能,放下了普林斯頓大學創意寫作課教授的教職,搬到了羅馬居住,開始閱讀義大利語文學作品。

 

在〈放棄〉一文中,她這樣寫道,「我讀了莫拉維亞的《冷漠的人》、《厭倦》、帕韋塞的《月亮與篝火》,還讀了誇西莫多和薩巴的詩。我既能理解,又不能理解。我放棄了自己所擅長的,用確定性換來了不確定。我讀很慢也很辛苦。真是困難重重,每一頁都籠罩著一層薄霧。不過障礙也會提供剌激,每個新的句法結構都像是奇蹟,每個不認識的單詞都是寶石。……每次,讀完一本書都很振奮,彷彿完成了一頁壯舉。」事實上,在此我僅只列舉兩篇隨筆的部分摘要,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作為沒有突顯出來。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外甥女M這個日本語追夢人,直到今天,她仍然嚮往日本語這片深山老林般的迷宮,決意用孤獨前行印證自己的探索。下次,她得騰出時間來,把我家裡那套16卷本《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搬回去。(2025818日)

 


 

推薦書目:

 

「美」裘帕.拉希莉《羅馬日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6

 

「英」彼得.馬丁《詞典戰爭:美國英語語言之戰》(中央編譯出版社,2024-7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