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立於梵語的門外

 

數日前,深知我讀書取向的惟喆向我分享了一部電子書:郭良鋆 葛维钧 著《梵語入門》(中西書局,2016),心裡有點心理震盪。在這裡,我所說的心理震盪,不僅指我曾欲學習梵語未果的挫折,也包括對故人的懷念。

 


我想,當年進出明目書社的書友們都知道,對於印度哲學感興趣的人,在搶購新書到店之餘,都會移步至店外的茶桌向他討教。我就是熱衷此道的好奇者之一。在那以後,經由他的推薦,我陸續地購買英文版的印度哲學、宗教與文學相關論著、英譯版《梵語辭典》等等。這些書籍印刷不算精美,在新德里印製發行,售價仍合理。這些因素並不影響我對它的閱讀,儘管我的英文閱讀能力很差,幾乎以烏龜爬行般的速度進行,在這時,或許我只能以老僧刻經來自我勉勵。

 

其後,在書店裡,設若遇到梵漢佛經對勘叢書,我定然要購買閱讀的。說點我個人感想,我覺得翻讀著梵漢對勘的讀本,智識方面受益非常之大,很像我當年翻讀「日本語讀本」那樣:從開端與學習的過程中,都充滿著生機與妙趣,每認識了一個字詞,每懂讀了一個語法,就如同得到大豐收。我記得,這樣美好的體驗,持續了一段時日。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又不得不接受「人生有涯」的事實。好書自然是讀不盡的。我認為如果不是讀書享樂主義者,那麼他對於讀書(治學)和寫作,無論如何都應當專注如一,不容分心、不能多所徘徊。在這方面,我必須收斂做出取捨才行。直白講,至今為止,無論是研究印度哲學或曾經動過學習梵語的念頭,其實,我始終沒有正式入門過,連個儀式也沒有。也就是說,我自始至終以一種好奇者的姿態,立於梵語哲學宗教的門外。諷刺的是,像我這般尷尬的處境,卻應合了明目書社的同仁刊物:《門外》的在野精神。不知這是機緣巧合,抑或屬於另類宿命論?

 

《梵語入門》內容簡介:

 

《梵語入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梵文研究及人才隊伍建設」所編著的梵文教材。本書沿用了季羨林和金克木兩位先生20世紀60年代於北京大學東語系梵巴專業班授課的方法,詳細講述了梵文語法。

 

附錄中收錄了季羨林先生根據德國學者斯坦茨勒的《梵語基礎讀本》翻譯的《梵文語法講義》,與金克木先生編寫的《梵文文法》,其中《梵文語法講義》是首次公開出版。對於梵語學習者而言,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優秀教材。

標籤: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我想成為一只貝類:BC級戰犯死囚的吶喊


 

上個月某日,出於一種神秘的歷史召喚,我忽然很想觀看《逺東國際軍事審判(東京審判)》的電影,仔細看看這場對日本人而言勝利者對戰敗者的審判、並以剛剛落幕的「紐倫堡審判」為範例在二戰後就此重寫日本政治格局的政治大戲。現在視影媒體甚為發達,我很快就找到了NHK與多個國家合作拍攝的《東京審判》影集(共4集),為了留下更具體的印象,我決定一天內觀看完畢。看完之後,我的歷史情感的確受到了極大的波動。從我的視角而言,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接近於某種歷史真實與殘酷性的沖擊波。總歸一句,我帶著這個歷史情感的震撼前往走,更想了解那些被判處絞刑的日本28A級戰犯的心理狀態。但必須說,在這方面上,我可研究和參考的資料極為有限,只能藉助許多二手資料的記述。到目前為止,還沒做出具體的成效,不過,我仍然在這條線索上持續著。

 


說來奇妙,前些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之前與師友三國大介的對話,在電話中,他提及《私は貝になりたい》(我想成為一只貝類)這部電影值得一看,有助於我對「東京審判」的歷史解讀與推導。他說,一般對「東京審判」感興趣的研究者,多半把目光聚焦於A級戰犯上,很少關注那些背負微罪卻被判死刑或無期徒刑BC級戰犯們的遭遇。經他這麼悠然點破,我才恍然大悟起來。說的沒錯,姑且不說他們在這場荒謬與慘烈的戰爭中擔任什麼「殺敵」角色,就算他們有過心理抗拒而遭到嚴懲,但是到了最後,他們都得遵從上級命令做出反人道的行為。然而,在戰場上發生的事實與真相如何,這些戰爭罪責的套索都將分毫不差落在他們的脖頸上。

 


三國大介繼續說道,這部電影改編自加藤哲太郎的〈狂えるBC級戦犯死刑囚〉記述,很可惜的是,目前他手上沒有這部作品,否則就立刻寄給我參考。我心想,在尚未購得這部作品之前,我可以先觀看《我想成為一只貝類》這部電影,做好前置作業。但坦白講,到網路上搜尋想看的電影這件事,我實在是外行(其實是抗拒學習),接連試了五六次,依然不得要領。於是,我當下向專家惟喆尋求支援,他旋即為我解決了這個難題。原來《私は貝になりたい》這部電影出品於2008年,距離現在都經過17年了,我對它的歷史身份竟然是毫無所悉,看來我真成了落後於時代的人

 


儘管如此,我懂得亡羊補牢的道理。昨日,我到紀國屋書店取回了訂書:加藤哲太郎《私は貝になりたい:あるBC級戦犯の叫び》(春秋社,2018-6普及版)一書,立刻找到〈狂える戦犯死刑囚〉的出處(13頁),放慢速度讀了起來。這篇文章記述不長(22頁),但同為在中國華北工作二戰後被判BC級戰犯的加藤哲太郎,對於當年被關押在巢鴨監獄BC級戰犯所受到不公平待遇與折磨有著刻骨銘心的共鳴與憤慨。就我來說,觀畢電影《我想成為一只貝類》,只是這段歷史的開端而已,接著,我還得沿著這條路線繼續閱讀相關資料,繼續挖掘出個人的歷史感悟,接著講出有點內容的文章來。

標籤: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松本清張與水上勉

 


上個月,我收到了向明目書社訂購的松本清張三部短篇小說集:《眼的氣流》、《愛與空白的共謀》、《金色日環食》,便趕緊地將它們歸入自己設置的「松本清張推理小說檔案叢書」,以後找書閱讀較為容易。今天,沒有寫稿的情緒和準備,我決定逛逛日本網路書店接收新刊資訊,不想枉費這一天。在我如此尋思之際,就發現了一部頗具吸引力的比較批評:藤井淑禎的《松本清張と水上勉》(筑摩書房,2025-9-16)。仔細看過目錄以後,我認為這部日文書的核心內容,很有意思,既符合專業研究者的要求,讀者又能進一步了解他們的作品思想與小說影響力。目前,這部日文書我尚未入手,所以容我先貼上該書目錄,以激發更多有此品味的同道,至於要我寫點有內容的文字,還需要給我些時間解讀與吸收才行。

 

『松本清張と水上勉』目次

序 章 清張と勉――その軌跡

第1章 文壇作家時代の松本清張

第2章 初期水上勉は私小説家だったのか

第3章 清張の乱歩批判

第4章 『天城越え』は『伊豆の踊子』をどう超えたか

第5章 清張の江藤淳批判

第6章 映画「砂の器」は小説をどう補修したか

第7章 『点と線』から『日本の黒い霧』へ

第8章 推理小説家時代の水上勉

第9章 日本型私小説を究める――その後の水上勉

10章 国民的文化人・松本清張――『読書世論調査』の結果から

11章 言葉を超えた世界へ・水上勉――『才市』の奇跡

あとがき

松本清張・水上勉年譜

人名索引

標籤: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就是吸引你走進來:有趣的日本大衆文化史

 

前些時候,我買到了一本有趣的奇書:小松和彥編著《鯰魚之怒:日本大眾文化中的天災.疫病.怪異》,翻閱之餘,我很好奇它真正的日文書名。由於小松和彥是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暨民俗學家,我登入日文網站搜索,很快就在小松和彥的編著欄位上找到了原書名:《禍いの大衆文化 天災・疫病・怪異》。客觀來說,日文原書名正符合日本大眾(民俗)文化史的內南容體例,它既不譁眾取寵,也不驚世駭俗,讀者大眾看了就懂。簡中版的書名剛好與原文書名相反,取其編者論文〈鯰繪與江戶的大眾文化〉的靈感,新造了一個書名,我認為這書名取得極好,並充分掌握到行銷的關鍵技術:書名即書籍的靈魂。

 


不過,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事實,在變更原書名這點來講,中國的出版社比臺灣的出版社的確強勢得多。例如,日本端對於中國的「創新」之舉,似乎不敢正面批評或糾正,更不敢悍然取消合約,更不敢「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對於臺灣出版端的態度就不同了:你不得更改書名,即便原書名多麼不符中文的語法(和製漢語),或者日本出版端故作隱諱以避免觸怒中國的龍顏(例如,百田尚樹的小說《永遠的0》(其意思是永恆的零式戰鬥(魂)機),你都得全部接受。坦白說,當初我乍看書名還以為此書是在講印度的數學史。除此之外,有時臺灣出版端還得將完成的譯文或封面傳回東京的出版社審查,一來一往(像走公文流程),正常的商機就這樣隨著郝思嘉的戀情隨風飄逝了。

 


我舉這個例子旨在說明,臺灣出版端不投資和研發提高自製書的產能,而且又沒有向日本出版端撂下「大國崛起」的本領,只能安份地遵守買方的合約。這是順從事實和商業規則的無奈。儘管如此,我仍然希望讀者諸君平常心看待,不管它是簡體書或繁體書,只要是有益的好書,就應該敞開胸襟接受它。我向來認為明辨是非的好讀者絕不會因讀簡體書就被洗禮,如果這樣就被洗腦了,那麼他們一定是喜歡被詐騙的人。最後,順便提一下,這部有趣的好書,每個作者在文章後面皆列出參考資料,我點數了一下,每篇論文至少援引十餘部著作和注解,當然包括作者援引自己的著作。但換個角度思考,我讀了每篇論文之後,還可以找到或延伸其他參考書目來讀,誰能說它不是一件益智而利已的好事嗎?

 

 

延伸閱讀:

 

小松和彥 編著《禍いの大衆文化 天災・疫病・怪異》(講談社,2021-7

 

《鯰魚之怒:日本大眾文化中的天災.疫病.怪異》(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8

標籤: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日本政治史的邀請

 

日前,我寫了簡單的文字介紹京極純一的《日本の政治》一書,但我並未沒有特別提及它的優勢所在,其實這看似枯燥乏味的(日本)政治史,仔細閱讀之後,你將會發現和回味1980代初期日本政治史作者所做的通史性的貢獻。以我個人興趣為例,我看到書中兩處提及「料亭政治」,立刻想到若有學生或朋友問起,什麼是「料亭政治」?那麼,我就有機會向他們解釋和說明,並藉由這個機會以激發他們喜愛上日本政治史,至少不會本能地排斥這門領域。

 


坦白說,我不曾到過「料亭」這種隱蔽性極強的日式高級餐館包廂裡,更不曾與政商名流坐在特別的空間拿捏權勢與利益。所以,就此而言,我沒有置身其中的經驗(或說同桌分餅的支配權),我的說法自然少了說服力,有些只有實際參與者懂得的細節,我當然不可能知道。不過,身為老師和朋友不能因此而沮喪,總要提點什麼類似的「事實證據」相比較,這樣同樣能達到傳播政治史與社會科學的任務。例如,日本有特殊的「料亭政治」或者「料亭文化」,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們都已經融入了日本文化之中,經常出現在日本推理(政治寫實)小說中,或較具傳統色彩濃厚的隨筆裡。

 


也就是說,「料亭」這一詞彙本身,就是帶有日本印記的文化概念了。相比而言,臺灣的「招待所」或某某會館,就扮演與發揮日本「料亭」的角色與功能。更激進地說,臺灣的政商合流的會所更高歌猛進,在日本「料亭」裡沒有的「聲色犬馬」,不夠深入的「特殊服務」,在那些會所裡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進一步說,僅只這樣的對比(比較政治學),就是很有意義的閱讀了。可惜,以我的級別來看,要進入上述那樣的高級會所坐檯,與政商名流把酒言歡(利益分配)是絕無可能的。正因為如此,目前,我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而像我這樣沒有實戰經驗的人,只好推動閱讀政治史來代替了。

標籤: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二則重要新聞

 

中午左右,中央社東京特派員楊明珠傳來了一則PDF報導:《朝日新聞》記者三浦英之對她的人物專訪,文中旨在突顯楊明珠派駐東京二十年期間為新聞採訪(深入3.11災區)、肯定其架橋的重要角色,並深化台灣與日本的互助合作所做的貢獻。我原本想直接轉載這篇報導,但看到其下方標注警語:它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不得擅自轉載……。於是,我打消這個念頭。如果讀友想進一步了解東京特派員楊明珠作為新聞人的成就,可以到朝日新聞專屬網頁閱讀。

 


傍晚時分,到山外圖書社取回訂書之前,我先前往茉莉二手書店日文書區巡視一下。這一次,很是幸運,買到了京極純一的《日本の政治》(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我在這裡所說的幸運包括了個人的奇想。兩個月前,我正想著閱讀《日本の政治》這部著作,但眼下我忙碌得很,無法前往東京古舊書店找書,不好意思請朋友代購,不得不暫時把這個慾望擱置下來。不過,今天這部日本政治史終於出現在我的面前了,我當然要恭逢其盛迎回仔細閱讀才行。在翻閱過程中,我有了新的發現並進而推測。這部舊書的前書主(持有者)八成是政治學系的教授,因於某種無法查證的緣由,將其必讀之書給釋放了出來。

 

在此,還有兩個巧合:該書裡有二則剪報(皆為昭和58年(19831015日、1019日),都已嚴重泛黃滲透了書頁,該書初版為1983920日,由此推論,這位教授在《日本の政治》剛出版即已買下,隔了一個月,又補上了兩則與政治相關的剪報,其認真好學的態度,令我這個後來接讀的人深以佩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我而言它們就是今天最重要的新聞與舊知。是為記。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終於來到安全寫詩的年代

 

讀完羅伯特.達恩頓《詩歌與警察:18世紀巴黎的交流網絡》時,我有一種複雜的感覺:這種感覺當然是從特定時代的自我經驗出發的,也就是,在1980年代初期,凡是嚴格批判社會或政治狀態的詩歌都無法公開的發表(通常詩人先自我審查),就算詩刊物僥倖已經刊行,但官方查禁令很快就會到來,調查局人員聯絡社長或主編喝咖啡即是事後補正手續了。現今,進入民主化的時代之後,基本上,台灣任何流派的詩人幾乎都能暢所欲言,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享受著百分百的言論自由,像我(或先輩們)因寫詩的恐懼自然地被推入了歷史深處。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就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所以,我特別喜愛「生逢其時或生不逢時」這種說法。

 


我之所以重提舊事,而且不帶憤怒的情緒回顧那些言論受難的歷史,表示我已經「放下」了,正被一種新生的想法所更替了,以歷史研究或文化史寫作的視角,重新進入那個已然作古了的言論禁區,試圖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坦白講,之前我已從羅伯特.達恩頓相關文化史著作中獲得書寫的靈感,現在,這部帶有律師解讀卷宗或偵探辦案特質的《詩歌與警察》,儘管他聚焦於18世紀巴黎的交流網絡,以十四名傳播諷刺路易十五詩歌陸續被警方逮捕的事件為主,但其內容架構及寫作策略很是成功,其淺顯易懂和流暢的筆觸,極具吸引地帶領讀者進入他安排得宜的歷史場景中。我認為,這是頂尖的文化史家給作家寫作上的示範,不以華麗文字為主軸,而是以歷史學家的通達做歷史導遊的工作。

 

在這不著痕跡(不說教)的歷史探究中,羅伯特.達恩頓是很有耐性的專家,他還考慮到閱讀享樂主義的讀者的心理需求,在述說追查傳播(者)諷刺詩歌的具體途徑與動態,像剝洋蔥似的一層一層剝開,讀者很快就能讀懂它們,甚至經此激發就此開始喜愛上歷史這個領域。不僅如此,該書後面六個詳細的附錄(不同版本和歌詞對比),更值得一提。在我看來,這些附錄即對全書的回應與總結,更有劃上圓滿句點的堅持與自負。對我而言,讀畢這部作品是很愉悅的過程,尤其讀到最後一章時,我甚至放慢了閱讀的速度,不想如此之快就與它告別。因此,我大膽地聯想起來,與我有相似經驗和感悟的人,一定可以理解我的想法:閱讀一本書能使自己的心境豁然開朗,其本身就很有意義了,何況它又出其不意帶來了驚喜與頓悟。這自然是三喜臨門的好事了。

 

 

延伸閱讀

「美」羅伯特.達恩頓《詩歌與警察:18世紀巴黎的交流網絡》(世紀文景,2025-6

標籤: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人、樹木當然也是如此:幸田文《樹》

 


數日前,H在群組發來了一則訊息,他到美國加州期間生活過得充實,美語會話進步不少,只可惜三個月假期太短即將結束,要返回平靜無波的台北市的寓所。也許他想把握僅剩的時光,今日他特別發來了造訪大峽谷的系列照片,給我們也來個紙上旅行團,看照片想像自己迎向大峽谷的壯闊美景。出於我對森林樹木的偏好,在他的系列照片當中,那張樹皮如繪畫般的白樺樹,特別吸引著我。這個奇特的心理現象,可以與我每次看見參天大樹時的興奮串連起來分析。

 




這時候,我旋即想起了幸田文(1904-1990)《樹》這部散文隨筆集。這部作品都是以樹為核心展開的思考,以樹的生與死為鏡面,反思自然更迭與生命的真諦,其文字之細膩與深刻,堪稱散文寫作的高境界(必須說,譯者譯筆精妙傳神)。在此,容我簡短引述〈魚鱗雲杉的更新〉的段落:

 


「倒木的肌膚上已經覆滿青苔,但樹幹的弧度恰呈現在與我面相近的高度。那樹幹越往前越細,旁邊還殘留著從樹根伸出的嫩枝,證明著曾經的景象。真是可憐啊,這樣的想法從心中一點點冒出,昔日樹木的姿態講述著死亡的圖景,也表露出既沒有哀傷,也沒有其他任何情感的生的姿態。

 

或許是因為昨日的雨,枯木亡骸被浸得透徹。然而,我觸碰到的並非倒木本身,畢竟那苔衣已經將倒木裹著嚴嚴實實,彷若自然為它打造的壽衣。我勉強壓下內心的膽怯,試著用雙手指尖撥開青苔。下方也是濕漉漉的,脆弱而細碎的茶褐色碎片沾到了手上,是原來的樹皮。

 

剛剛因目睹生死輪回中那活生生的銜接,我的胸口還在被寂寥的餘韻擾,可是看到這棵樹後,心中便如同喝下清泉一般清爽起來。……或許正是因為指尖濕冷,才能敏銳地捕捉到若有若無的溫暖與古木無可爭議的乾燥感,這是濕熱的手所無法感知的。是古木本身的餘溫,還是新樹遮蔽了寒氣?古木並未單純地死去,新樹也沒有單純地活著。看夠了生死的銜接與輪回的殘酷,便不會再糾結於任何事物。」

 

最後,幸田文為這篇抒情文字做了總結:「日本北海道富良野的森林中存在魚鱗雲杉的倒木更新,那些松樹排成「一」字形,英姿颯爽。只憑這一點,我就心滿意足。」進一步說,對我而言這篇4千餘字的隨筆,已然道出散文作家的底蘊,任何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作家,的確使人羨慕不已,但透過學習與仿傚,還是可以實現,唯一無法模仿的是,作家的心量(氣度),以及他們對於生死疲勞的通透。正如作者所說,人也好,鳥獸也好,一切生命的傷痛都需要翻捲,樹木當然也是如此。

 

推薦書目:

 

幸田文《木》 (新潮文庫,1992-

 

幸田文;史詩 譯《樹》(海峽文藝出版社,20256月)

標籤: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夜色深沉 / 邱振瑞

 




為什麼

在深夜讀宗教史

我的理由簡單直白

不研究頓悟

不探討漸修

在檯燈下

我不想扮演假道學

或者偽裝成心如止水

我只想驗證自己

何時變成安穩的孤島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