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日本1968與文學之眼

 


近年來,我有一種奇妙的感觸,對於撰寫同類型書籍的作家同行來說,從一開始,不管同意與否,他們就處於激烈的競爭關係之中,儘管彼此看不到對手伏案寫作(油盡燈枯)的拚勁,卻總能像親臨現場似地感受到因較量升起的煙硝味。而這樣的決戰方式,比投入戰場的雇僱兵更直接刺激著作家纖細易斷的神經。不用說,勝者是可以高歌猛進的,可以點燃慶功宴的火把,而落後失敗者就不同了,他們難免跌入沮喪的沼澤地。然而,這是終局之戰?沒有逆轉勝的可能性?沒有另闢蹊徑的機會?

 


今年春天,我有機會與日本1968年世代的山田教授做思想交流,席間話題圍繞著日本1968年學潮及社會運動的正反兩面評價。當時,我心中暗自給這個喧囂未止的時代主題,取了一個書名:《暴力的肖像:日本1968》,不過,全書架構尚未完成,僅僅是暗夜行路中的拭探,為自己壯膽的一束車燈而已。山田教授總結得宜,小熊英二的《1968》,就是一部大字典,對於那場狂飆突進的學生運動的書冊幾乎全囊括其中,要了解那個時代的各種革命理論及親歷者的記述,這個大部頭提供很大方便,按自己的閱讀需要索引章節篇處,很快就能進入1968年的歷史現場。然而,若有作家按照小熊英二的路線圖,重述一遍或二次加工,是毫無必要的,而且也會遭來炒冷飯的譏諷。

 


說著說著,我們迸出了思想的火花,那麼以文化的視角、文學之眼契入歷史現場,難道不是一種特色和好方法?我深表同意。如果我們把1968那場有時代印記的歷史事件,譬喻為遠方的樹林,那麼透過文學作品和文化反思的解讀,它就成了近距離看清樹林及其枝幹葉子的顯微鏡,又或者說,這雖然是一種近身所見與快門拍下的意象圖景,但它仍然不失細緻和真實的律動。(2025417日)




附註:圖書為劉燕子老師提供

 

延伸閱讀:

 

小熊英二《1968》四卷本(黑體文化,202412月)

標籤: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三個中譯本

 




出於我個人的興趣,凡是經典之作的中譯本,我向來採取廣集博收的立場,以此保持對中譯本在譯本的變遷中,觀察譯者如何展現與作者思想原貌的距離感,進而了解譯者的文化學養以及他們所處時代的語言特徵。這對嚴肅的讀者和有志從事翻譯的人而言,將是一種有益的試煉,一種眼界的提昇。

 


我手中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三個中譯本,就是我閱讀過程的心理縮影。第一個《文化的解釋》中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月出版;第二個《文化的解釋》中譯本,譯林出版社,199911月出版;第三個《文化的闡釋》全新中譯本,譯林出版社,20251月出版,新版本特別收錄了文化史學者羅伯特.達恩頓序言,以及作者新版序言,為這部經典著作的問世增添光彩。有了三個中譯本,接下來,我就得補齊英文原版和日譯本了,因為以原文為基點和多個譯本的閱讀比較,原本就是愉快而不斷更新的智識體驗。(2025416日)

標籤:

 時間的味道 / 邱振瑞

 


白流蘇綻放的時候

就來信通知

上山的車流已減少

林莽比之前長得壯實

聽說

隱山編年的火鶴們

打破了多年沉默

正為內人點燃火炬

 

沿著山路而行

不全然是掃墓之人

還有朝聖的旅客

這時山雨若忘記眼淚

我們仍然要繞過

飛鳥與日影的跡印

往靈骨塔的路上

聞得到時間的香味

 

2025416日)

標籤: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兩則訃告:作家與譯者的功德

 

昨日,熟知和關注世界文壇動態的惟喆傳來了兩則消息:

 


其一、中國資深翻譯家趙德明先生於20254320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按中國官方報導,趙德明先生是著名的拉丁美洲文學研究專家和翻譯家,他主編出版的著作有《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全集》《拉丁美洲當代文學理論叢書》《拉丁美洲當代散文叢書》,與他人合編《塞萬提斯全集.第4卷.加拉苔亞.小說》《20世紀歐美文學史·拉丁美洲文學》,翻譯出版的著作有《馬丁.里瓦斯》《城市與狗》《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2666》《重返暗夜》《世界末日之戰》(合譯)等三十多部,發表有大量拉美文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和報刊文章,為促進中外文學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二、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先生於2025413日病逝秘魯首都利馬,享年89歲。坦白說,略薩的作品我讀得不多,但特別喜愛雲南人民出版社拉丁美州文學叢書:略薩的長篇小說《胡利婭姨媽與作家》(1993)、《酒吧長談》(1995)《謊言中的真實:拉美作家談創作》(1997)。進一步說,我通讀略薩長篇小說的過程中,總能獲得某種文學意象以及奇妙而生的靈感,這樣的靈感對我而言很重要。

 

對於這兩則訃告,我還有一種想法:作家和譯者的文學翻譯貢獻就是在行善功德。他們一定不認識作為讀者的我們,但換個角度想,我們無需提供外國護照,就能進入其文字的林蔭道中展開無國界的意象之旅。在我看來,這就是功德林。(2025415日)

標籤: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歷史餘火對我們的燃燒:德國巴洛克時期獵殺女巫簡史

 

我不知其他作家是否我一樣,三不五時就要受到頭痛症的侵擾而苦不堪言,坦白說,我非常厭惡頭疼的感覺,為了消解它的不確定性,我每個星期固定到中醫門診接受治療。不過,我有個壞毛病,平常不怎麼關注專業醫學知識,更不可能閱讀醫學期刊論文,因此遇到了這頭疼時刻,我只能交給想像力以及自以為是的推論了:氣壓不穩定?室內濕度太高?寫作(書稿進度落後)壓力過大?過度依賴黑咖啡?慢性病藥的副作用?只是單純的感冒所致?

 


這頭疼的困擾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多年以前,我給文化大學筆譯班講授翻譯「人文社會」文本,特別放慢講解的速度,提醒同學們應當注意哪些細節,以避免掉進「形似神異」的陷阱。下課後,有位女同學突然說道:「……上老師的翻譯課很緊張又燒腦。」

 

「燒腦」?這一生猛的詞語形容得真是絕妙!事實上,我在準備那一期程的教材的時候,自己就經歷著因責任感而來的「燒腦」之火。我感到頭腦隱隱發脹,卻不知用「燒腦」一詞來形容,因為它比「頭疼」表述得更具體生動。太好了,燒腦!受到這一詞語的啟發,使我想起了德國巴洛克時期獵殺女巫的歷史。19873月,我在高圓寺都丸書店買到「德」クルト.バッシュビッツ《魔女と魔女審判:集団妄想の歴史》(法政大學出版局,1981年第9刷),簡直如獲至寶。在此之前,我不曾看過相關中譯本對「女巫」的介紹,所以這個日譯本就是我至關重要的歷史思想資源。

 

嚴格說來,這部專書很有價值,原書訂價2400圓,它立在都丸書店的學術書專櫃上,即使已變成中古書,書價不減反增,上升到3800圓。當時,我租賃的老木構造(2.5坪)公寓很便宜,每月租金21500圓,打工所得少又很薄弱,照理說,我應該量入為出才是。不過,我想,所有愛書發燒友都跟我一樣,遇到好書當前,一定會立刻掏出現金支付的。從那之後,我體悟到一個道理:有價值的書,就是王道,就是長銷書。

 

以書引書的默契。

 

在我購得《魔女と魔女審判》一書的26年後,20131月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林德爾.羅珀《獵殺女巫:德國巴洛克時期的驚懼與幻想》(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這是歷史文本在彼此呼喚嗎?當它出現在明目書社台北店的時候,我的眼睛為之一亮,而且我迅即展開了行動,更精確地說,我取書的速度可能比遊隼更快,快得立在身旁的書友措手不及,他們的愛書被我快手神通抄走了。正因為有了這段書緣,我才能在相隔數十年之後,翻讀獵殺女巫的歷史,因而補足了我的歷史鈣化症,減輕了我的歷史老花眼。

 

讀書之好,善哉善哉!買書之樂,善哉善哉!(2025414日)

標籤: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閱讀的力量:高爾斯華綏與山崎豐子

 

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在談書和買書的經歷時,都是令人愉快的事情,因為這讓未參與其中的人,也能在後置的時空中超聯結起來,同樣獲得及時跟看的感悟。

 


每次,我翻看「英」約翰.高爾斯華綏《福爾賽世家》(上海譯文,1993初版、周煦良 譯)這部(79萬字)長篇小說,就要談談我經商的二哥。從我們兄弟的內在氣質來看,我二哥雖然熱衷於做貿易,仍然保有閱讀的習慣。每次,他到日本、印尼、東南亞等國家接洽生意提包裡總要帶上幾本書。而這樣的習慣,甚至可以推到更早之前,我們兄弟暫居栃木県小山市期間,幾乎每日都要啃讀中譯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分冊(在東京四谷舊書店購得),哪怕只是翻閱個幾頁,很有充足感。當時,我們還未弄懂「剩餘價值理論」背後邏輯,但這個好讀成了我們終生的樂趣。

 

199565日,我二哥自中國經商返台,《福爾賽世家》就是他贈我的禮物。必須說,在這方面,他是知人知我所愛的贊助者。他知道我鍾情於現實主義小說,並以此為寫作小說的範本,而《福爾賽世家》就為我提供了這樣的養分。那時候,我興奮地翻到長篇小說中第三部 出租 第一卷第四章「古墓」,向他讀了起來:

 

「有些人家, 裡面的靈魂已經被時間帶走了,而把遺下的軀殼留在倫敦,無人過問。但是灣水路的悌摩西家卻不完全如此,因為悌摩西家的靈魂還有一隻腳跨在提悌摩西的身體裡面,還有史密斯賽兒保持著屋內的氣氛不變;屋子一天只開兩次窗子透空氣,經常仍舊是樟腦和波得酒的氣味。在福爾賽家人的想像中,這所房子現在頗有點像中國藥盒子,層層疊疊,裝著丸藥,而最下面的一層就是悌摩西。」

 

讀完這個段落,我向二哥說,約翰.高爾斯華綏的小說很有影響力,許多日本作家由此得到靈感與啟發努力寫出了大部頭的小說,山崎豐子的長篇小說《浮華世家》3卷本,其靈感和架構正是向這位英國的老先輩借鑑而來。換句話說,在我看來不管是專業閱讀或閒適閱讀,我們一進入這個自我沉靜的世界,許多經商研發和寫作者就是受益者了。就此基點而言,我們似乎可對閱讀做出重新定義,把它視作一本萬利的途徑,應當不會受到很大的反對?(2025413日)

標籤: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追述:《司馬遼太郎全講演》全五卷

 


一個常見的景象:人們經常因為自己的願望未實現而感到沮喪,但我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空話。依我有限的視野,日本有太多好書值得翻譯和精要介紹,但是購買權版翻譯需要資金,撰文介紹又沒稿費可拿,很少人可以克服這個嚴峻的挑戰。所以,還是「甘願做、歡喜受」來得自在,它是袪除心病的良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