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高貴的言辭

 


晚間,收到了山﨑正純教授的訊息,並附上第18期《論潮》封面。他這樣寫道:「今天,我花了18年時間製作的同人雜誌出版了。今年共發行了550本。雜誌名叫《論潮》。這些書不對外出售。我直接郵寄給文學學者、出版商、公共圖書館、大學等等。我資金短缺。以前我印800冊,但今年開始減少印量。繼續出版真的越來越難了。每三年更換一次封面設計。我們會盡力出版到第20期。」

 

 


說到同仁雜誌的興衰,我心裡的感受特別深。年輕時期,我參與過詩人朋友籌辦的詩社,那時每一期詩刊,由同仁輪流主編,未擔編務者則每期提供詩稿,並分攤詩刊印刷費用。當時,對我們而言,擁有詩刊這塊發表詩作的園地極為重要。儘管每期詩刊頁數不多,但它的確是我們精進詩歌技藝的修行場域。換言之,若少了這個修行與試煉,我們將無法抵達預想的理想之地。就這意義而言,充足的資金可以延續同仁刊物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在後續發刊的路上,所有同仁與撰稿者都將參與並成為這場高貴言辭的見證者。

 地獄之行 / 邱振瑞

 


傍晚降雨的時候

我私下詢問旅行社

是否組團或招攬

地獄旅行團

 

大哥 你在開玩笑嗎

若不是收費的靈媒

誰會樂意蒙蔽眼睛

參觀黑暗的場景

 

我不服氣

彷彿我能預知往事

並早已拿到在場證明

 

地獄未必是黑灰色的

努力行願的人

照樣有金色的可能

 

2025820日)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游向外國語的彼岸:閱讀《羅馬日記》

 

傍晚時分,我還停留在多本閱讀與為寫作構思的困局中,好像沒有絲毫進展,正想就此打住之時,在這一刻,惟喆就默契十足傳來了三部電子書: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長篇小說《同名人》(2003)、長篇小說《低地》(2013)、隨筆集《羅馬日記》(2015),這意味著我得寫點什麼或者寫些讀後感才行,以回報文友的好意。最後,我遵循直覺和需要選擇了《羅馬日記》這部隨筆集。不過,我得坦率地說,裘帕.拉希莉是何許人,其寫作背景我毫無所悉,只能求助公開的書訊作為開端的動力。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出生於1967年,孟加拉裔美國著名作家。這部榮獲普立茲文學獎的《羅馬日記》即作者用非母語的義大利語書寫的最新隨筆集,全書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記錄著她學習用另一種語言(義大利語)進行表達、尋找一種「新的聲音」的漫長過程。這不是一本枯燥的語言學習筆記,而是一位小說家開拓新領域的心靈啟示錄——語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識的。創作者在某個時刻感到有必要改變路徑:這是一種瘋狂的衝動,它可能意味著放棄自己作為表達者原有的特性與標誌;這也是大膽的縱身一躍,收穫的是創作與人生更豐富的可能性。

 

必須說,這部隨筆集的旨趣寫得言簡意賅,不需要我多費筆墨說明。於是,我從容緩慢地讀了十篇,其中,有的篇章寫得精妙(或說中文譯筆流暢精采)極了,而且語言平易近人,我不得不邊讀邊停下,像駐足欣賞優美的風景一樣,並在電子書行文中劃上紅色底線,把它作為日後重讀的路標。例如,在〈詞典〉一文中,「在那以後的許多年裡,我只要去義大利就會隨身攜帶這本詞典,總是把它放進包裡,在街上查,回到旅館裡查,讀報的時候查。它引導我,也保護我,為我解釋一切。」「自從買下第一本字典,已經過去差不多二十年,我決定搬到羅馬長住。動身之前,我向曾在羅馬居住多年的朋友詢問電子詞典有沒有用,比如某些手機應用(程式),可以隨時查找生詞。他笑起來,告訴我:「你很快就要住進義大利詞典裡面了。」

 


我認為,後面這個形容真是精準到位呀,明顯呈現著文化人類學這一領域的特有肌理。一個憧憬外國語的學習者,與其捧著大詞典(精巧的電子詞典),或者將教科書上練習例句背得滾瓜爛熟,都比直接投入該國語言的環境裡來得切實有用,哪怕講得不靈光語法錯誤百出。眾所周知,要掌握一門外國語,學習者就得換位思考,用外國語思惟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作者就體現了這種徹底性,彰顯了行動暨力量的信念,放下了得意和優勢的英語才能,放下了普林斯頓大學創意寫作課教授的教職,搬到了羅馬居住,開始閱讀義大利語文學作品。

 

在〈放棄〉一文中,她這樣寫道,「我讀了莫拉維亞的《冷漠的人》、《厭倦》、帕韋塞的《月亮與篝火》,還讀了誇西莫多和薩巴的詩。我既能理解,又不能理解。我放棄了自己所擅長的,用確定性換來了不確定。我讀很慢也很辛苦。真是困難重重,每一頁都籠罩著一層薄霧。不過障礙也會提供剌激,每個新的句法結構都像是奇蹟,每個不認識的單詞都是寶石。……每次,讀完一本書都很振奮,彷彿完成了一頁壯舉。」事實上,在此我僅只列舉兩篇隨筆的部分摘要,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作為沒有突顯出來。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外甥女M這個日本語追夢人,直到今天,她仍然嚮往日本語這片深山老林般的迷宮,決意用孤獨前行印證自己的探索。下次,她得騰出時間來,把我家裡那套16卷本《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搬回去。(2025818日)

 


 

推薦書目:

 

「美」裘帕.拉希莉《羅馬日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6

 

「英」彼得.馬丁《詞典戰爭:美國英語語言之戰》(中央編譯出版社,2024-7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M的奇異之旅談起

 

日本朋友M說,約莫三十年前與朋友來台灣旅行,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之事。當他們一行參觀忠烈祠的時候,該團台灣日語導遊說,「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強迫台灣人改姓名,做了很多壞事情……。所以,台灣人聽到有人講日本語,就有本能上的反感……。」聽到導遊這番激進批評,溫和秀靜的M嚇得不出話來,整個腦回路全當機了。那時候,M還是出版社的新手,只想見識台灣的名勝古蹟,對台灣近現代史毫無所悉(他們也不清楚日本近代現史的發展),那名導遊的絕對說法佔有天時地利之便,當下成了M認識台灣歷史的入門手冊。

 


當然,M對此並非全盤接收,心中還有些遺憾,有待他日進行驗證。不過,眾所周知,日本上班族工作量大,激進派人士自稱「社畜」,其實這說法誇張戲謔成份居多,M就這樣帶著這疑惑的種子忙進忙出,忙碌到沒機會重訪台灣。直到三十年後,公司派遣M來台北參加國際書展,因其我們幾個台灣朋友帶領參觀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紀館,走看文物展品,加上熱心解說,做到即問即答,三十年前,那個困住M的反日論調之繩,才得到了鬆綁和解放。當然,我們不可能藉此機會向M來個反洗腦(我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光明磊落),而是提供公開的史料給予判斷,加深對台灣歷史的理解。這種寬容的做法頗有意義。

 

上次,旅日學者K教授來茶行接受我的訪問時,就指出了一個極好的例證。1970年代,他因黑名單不得返回台灣,心情自是鬱悶糾結的,但他並未意志消沉,在公開和私人場合上,依然向左翼日本人教授遞出橄欖枝。當年,崇拜毛澤東思想手捧小紅書的E教授就是由紅左轉向台灣綠的契機。正如上述,K教授不能回國還鄉,為了讓E更了解真實的台灣現況,他委託台中母校的L教授陪同E教授下鄉,深入台灣的社會,用其所見所聞來建構自己的台灣史觀。如果借用極左的說法就是,「E教授通過這次下鄉考察(調研),終於把半世紀的污泥髒水給蕩滌出去了。」

 

說來奇妙,在那以後,E收起了紅衛兵般的狼牙棒,變成了溫雅斯文的台灣派(研究者),一有休假就來台灣或長駐台北。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論出版社的ME教授,他們二人都有共同的經歷,亦即曾經被強悍的政治意識形態(狂熱的民族主義)緊緊捆綁住,使其疊加為牢固的想法,而作用於日常生活和教學講義裡。那該怎麼辦呢?我認為還是有解決的辦法。正如領土和政權的概念一樣,它是變動和複雜因素的暫定結果,但不存在「自古以來所屬」這種反推歷史的詭辯。所以,在尚未找到最好的答案之前,不必看到黑影就開槍,不必把毒酒當成高檔紅酒,保持「兼聽則明」似乎能給自己帶來諸多的好處。(2025817日)

 

推薦書目:

 

《翻訳家の仕事》(岩波新書,2006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另類夏季通訊

 

我發現,人對於時間消逝飛快的「感嘆」,多半是因於該做的事情沒做完,甚至忘得一乾二淨,直到待做的事情重又出現在面前,這時才開始對自己的遺忘(失憶)感到懊悔。

 


618日,我收到了末岡 實教授寄來航空小包:《朝日新聞》5-6月份讀書版,心情興奮又感恩。當天晚上,我在茶行把剪報仔細看過了一遍,認為可以與之分享的書訊,進而熟讀擴展為文章的書籍分別做了記號,以便日後方便取用。當然,我如果要寫得深入,仍需向台北紀伊國屋書店訂購。然而,我這樣的計畫和盤算,很快就被繁忙的工作給淹沒了。

 

或許,那些讀書版裡的書訊有自己的主體性和記憶,在我收下和閱讀它們的時候,就已經把我標記做號了,而且,還不允許我就此把它們忘掉。剛才,我就收到了一則有聲的感應:趕快翻出那些書訊和專欄評論吧,至少摘選幾本有意義的好書,慷慨與大家分享。由於我之前已做過標記,很快即找到了一本好書:高柳聡子《ロシア 女たちの反体制運動》(集英社新書)。一直以來,我對俄羅斯的反體制運動和大眾傳媒研究很感興趣,可惜我在台灣很少看到這冷門研究,加上自己不諳俄羅斯語,又沒條件到莫斯科歷史檔案館調查,因此,退而求其次,只能藉助於日語和簡體中文二手資料。我不否認,這就是無奈的事實,一種有志為之卻無力抵達的遺憾。

 


話說回來,我不能到俄羅斯做田野調查的確沒有研究者凜然的底氣。於是,我想到了一個方法:透過日語記者作家學者的文本,同樣能夠觀察到,現今俄羅斯女性的反體制運動及其大眾傳媒的狀況。近年來,中國的俄羅斯專家指出,在普丁統治下的俄羅斯,政治上的反對勢力是不存在的,幾乎已被其「不自由的自由」暴力體制給消滅了:反對派的報紙媒體被主管機關摸頭招安或者強行關閉,勇於說出(報導)真相的人,不是死於狂熱的民族主義者的屠刀之下,就是被各種不明原因暗殺了。

 

就此角度來說,或許有人要問:面對這般殘暴的政治體制,你無力還擊,只有挨打的份,那麼溫雅的閱讀能起到什麼作用?我認為,閱讀不能代替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金牛座KEPD 350導彈的威嚇,但是,它可轉化為民族記憶與高貴靈魂的傳承。據說,獨裁者最害怕的就是這款記憶長存的系統性的還擊。(2025816日)

 

推薦書目:

 

「日」高柳聡子《ロシア 女たちの反体制運動》(集英社新書,2025-4

 

「俄」亞.尼.扎蘇爾斯基 主編《俄羅斯大眾傳媒》(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11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三個重要場面

 

其一

最近,與文友V聊談的時候,終於有了一個共識:有些事情是否重要或是否有意義,往往取決於自身用什麼立場和態度看待它。直白地說,當你認為做某件事情是有意義的,那麼它當下就變成了意義的化身,哪怕在別人眼中它毫無價值可言,比不上一張被捨棄的白紙。有了這個共識,我要記述昨日遇見的三起日常小事,相對就來得容易些,我把它們當成三個重要場面和新發現,正是出於這個理由根據。

 


按照我的生活習慣,每天吃完早餐以後,不是隨興所至看書,就是躺平收聽文史專家的演講,很少在這時追看電視連續劇,甚少觀賞網飛的電影。不過,昨日上午,一位直播主提到韓炳哲《他者的消逝》這本書的時候,順便提及「要了解19501970年代韓國是如何實現社會轉型的」,或許可以看看《(釜山)國際市場:半世紀的諾言》(2014)這部電影,立刻引發了我的關注。我的反應和動作很快,旋即起身來到電視機前面,馬上就找到了這部電影(帶有那個時代印記與歷史縮影)。的確,從這部近兩小時的電影裡,我切實感受到在朴德洙(黃政民飾演)身上投射出來的歷史悲劇性:他們一家五口人遇上了朝鮮戰爭,卻在逃難登船之際,其父親為拯救落水失蹤的妹妹(末順)未果,從那之後,等待父親與妹妹的歸來,成了以他為一家之主的和朴家終生的盼望。

 

朴德洙是個苦命的人(類似橋田壽賀子筆下的「阿信」),逃過了紅色恐怖肅殺的50年代,在其年輕正盛,為了賺錢來改善家境,前往復甦時期的西德當挖礦工人(慘遭礦區數次災變)。其後,買下姑丈的店舖經營權,給妹妹的婚事增添風光,亟需一筆巨款才能解決,參加越南戰爭賺取美金成了直接有效的手段,為此他扔下老母與妻兒,奔赴了槍林彈雨中的越北戰地,而他的右腿就是這樣被打殘的,導致終生跛足而行。後來,命運之神向他伸出了援手。當年,他離散的妹妹末順,經由(洛杉磯)美國人收養,經由南韓電視台播放南北韓同胞離散尋親的機會,這位離散多年的講英語的末順,終於與朴氏一家人團圓。事實上,再強的鋼鐵心之人,看到這一幕都要熱眼盈眶。對我而言,這部電影頗具意義性,它不僅作為一種富教於樂的視覺文本,讓觀眾(讀者)以此回看那兩個年代的歷史連續性,所以,在片中任何建構出來與之相繫的劇情與場景,就是不折不扣的重要場面。

 

其二

下午,四點左右,我陪內人至某大藥局購買藥品(老闆為員工代購藥品)時,遇見了一個重要場面。就在年輕藥師在櫃檯對滿滿藥品點算結帳之時,一個七十多歲穿卡其色短褲的老伯步伐蹣跚(疑似左腿跛行)地走了過來。他不顧那位藥師為我們(中盤商採購)結帳正忙得焦頭爛額,劈頭問道:「○醫師有來嗎?」藥師抬起頭來,疑惑了一下,但從她的眼神裡,他們藥局裡似乎沒有這位○醫師,只有○藥師」。不過,那藥師很是機伶,推測面前這位老伯可能是同事的家屬,於是,趕緊補上了一句:「○藥師去吃飯,五點才會回來。」老伯對於這樣的答覆,似乎半信半疑,或者說並不買單。他嗯哼了一下,逕自往最後面的櫃檯走去。他又問了一次:「○藥師有來嗎?」那位資深女藥師說:「○藥師去吃飯了,五點才會回來。你要不要待會再來。」從我所在的位置,清楚聽得他們之間的對話,但此時不宜(也不應該)轉頭去看老伯的反應。老伯同樣嗯哼一下,沒說半句話,就又步伐緩慢地朝門口走去。

 

這時候,我忍不住好奇看著他的背影。他的肚圍甚大(衰老患病)的樣子,腳下穿著黑色女用低跟鞋,難怪他移步前行的時候,地板上發出篤、篤、篤的悶響。這個男人著女鞋的場景很具震撼性,使我想起某部日本連續劇。一個喪妻的老人,由於太思念與亡妻的往日時光,他每天穿著亡妻的衣服(打扮)來到自家庭院走動,結果這一特異的行為引來鄰居們議論紛紛,在背地裡妄加揣測:他的精神狀態是否出了問題?順著這個非日常的邏輯,我對這位準備離去的老伯也有類似的情境聯想,不過,我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的想法。這位老伯大概急著出門,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鞋子,看到門口擺著妻子的皮鞋,正好合用(而且妻子正在睡午覺),就這樣穿著它出門了。因此,像我這樣耳朵敏感的人,聽到他腳下的篤、篤響聲,其實不必過度解讀,因為它純粹是急著找鞋子衍生出來的意外的喜劇片段。當然,我更願意對它做出另一種解釋:這就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場面。

 

其三

 

傍晚五點半,我放下諸多藥品之後,到常去的理髮店剪了個頭髮,然後往○○書店買書(原本計畫買完藥品就去,但藥品加上贈品太多,只好先回店卸貨)。我大概每個月到○○書店一次,一則強化腿力避免肌肉流失,二則與時俱進獲得有用的新書,再轉化為寫作的靈感與養份。然而,在這裡,我必須對隨時噴發出來的購物強迫症有所警惕。進一步說,我家裡書籍已經很多,非必要或非研究需要,絕不可以見書就自動失控。買的時候興高采烈,拿回家卻把它冷落在角落,隨著時間的流逝只會越看越心煩而已。這幾年來,我在衝動買書方面控制得宜。

 

走進○○書店,我朝店內最深處的書架走去,那裡擺著當週到店的新書。必須說,○○書店資本雄厚,在進貨速度和圖書種類,比山外書店等實體書店優先很多。他比同行早一個星期到貨,掌握著搶先上市的商機。這對小資本的書店構成威脅,對有此需要的讀者卻是利多,即使這個利多有點勝之不武。不過,這是無奈的事實,亦符合自由市場經濟的規則。就在我看著圖書擅自聯想同時,距離我不到1公尺的書架前,發生了激烈的爭辯。一個年約60歲的男子,對著一名40歲的男子劈頭怒罵:「你看完了書,為什麼不把它放回原處?就是你們這種人,以為理所當然,胡亂看書又把它亂丟(不懂得店員的辛苦)!」面對指責的男子反駁道,「我看著看著,怎麼知道它們擺在什麼地方?」

 

他的意思是說,其實他很想復歸原位,但是看書太投入,一時給忘了。聽到這段對話,我可以充分理解這位60歲陌生書友的仗義之言,並認為他是注重秩序的道德重整委員會主委,以「欲知歸處,始知來路」自詡的愛書人。或許,他這正直之聲很有震撼力,中年男子不再辯解黯然轉身離去了。在那之後,我看見愛書主委抱回被弄凌亂的書籍,逐一將它們擺回書架,完成復歸原位的任務。誰說像這樣重要的場景(場面),豈是一次重大的見識與學習呢?臨行前,我我買了「德」亞歷山大.柯舍尼那《文學人類學:人的新發現》(商務印書館,2025-4),是為記。(2025815日)

標籤: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我們在浩劫之外能做什麼?

 


今天上午,看見NHK播放廣島長崎遭受美軍核彈轟炸80周年特輯,心裡忽然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傷,一種近乎蒼白的無力感:誰能阻止人類浩劫的製造者?誰能壓制獨裁政權對弱小國家發動的核威脅?不用說,正如生活在「不自由的自由」國家的國民那樣,這是個無解的難題,也是絕望大量繁殖的來源。退一步想,既然我們不能製造強大的核武加以還擊,來個相互毀滅(恐怖平衡),我們是否還可運用另一種方法:閱讀和理解這場浩劫的悲劇源頭,以簡樸的文字追悼死難者們,使之轉為另一種莊嚴的回向?(2025813日)


延伸閱讀: 

「美」沙希利.浦洛基,《切爾諾貝利:一部悲劇歷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7月)

「日」井上光晴,《明日: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長崎》(集英社文章,202212月第9刷)

「美」萊斯莉.布盧姆,《核爆餘波》(雲南人民出版社,2025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