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閱讀日譯本的必要

 

我從長年翻譯教學的經驗中發現,中日筆譯班學生們多半是天資聰穎,而且都認真解讀文本,以期得出正確流暢優美的譯文。在此,還必須說,秉持這種態度與熱情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譯者將來能否保持穩定優質的譯作產出。不過,對學生來說,他們受限於我在課堂給予的截稿壓力,有些段落文句分明可以理解和讀懂,因缺乏實際操練(翻譯),為了譯出恰如其分的文句,往往顯得舉棋不定,或者因過於慎重(為了打磨華麗的辭藻)而進退兩難,最終走向了超譯或詞不達意的境地。

 

我始終認為,中日譯者要提升翻譯品質更多時候需要從日譯本中得到參照和恢復正常中文狀態的標竿,並善用這個「方法」精進自我,提煉準確生動的中文譯詞,缺少這長期進化的自我修煉,就很難得出優質的翻譯之作。以戴蒙德的暢銷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為例,日譯本的書名《銃.病原菌.鉄》,如果這部書沒有出版中譯本(作為譯文參照),那麼遵守「忠於原著」的譯者,把它直譯成《槍枝、病原菌與鐵》大概也會理直氣膽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才是忠於原著精神,在內文中照搬「和製漢語」,並深以為這樣的譯法才有靈(魂)。當然,我這樣的觀點必然有人反對。在他們看來,凡是在書市上流通的各種語種的中譯本,它們必定就是上乘的翻譯作品,否則出版社怎會一本一本的出版?

 


乍看下,這個說法很有說服力,作為受眾的普通讀者的確無法反駁。於是,我又催生出另一種回答:給予○○好棒棒,給予○○獎的同時,難道我們不應當追問它們的權力來源?以咱們家茶行購進茶品為例,每個茶商提供茶葉樣品給我們鑑定,我們專業的茶師就得在認真嚴謹品味之後,給茶商這款烏龍茶評分(優點缺點),考量市場需求和進價成本才做出決定。擴大言之,所謂「好茶」「好書」「好譯本」的標準,其實,只有「專家」方能勝任,消費者的「好」多半依個人偏好或媒體效應影響。但不爭的事實是,有實力的專家永遠是少數派,說他們是寥若晨星亦行,少數派終究不敵大眾媒介的強大攻勢。

 

順帶一提,近年來,台灣的出版業似乎正在流行一種悲觀主義:現代人不讀書、不買書、玩手機,出版前景形勢越來越糟……。看到這種居高臨下的高論,我只想說:既然出版業沒有希望沒有賺頭,何不索性關閉出版社呢?有閒功夫報怨這個那個,何不更認真花功夫製作精良的書籍,以分享或鼓勵因各種原因掉隊的讀者們重新回到讀書有趣的世界,這不是出版人應盡的文化責任嗎?(2024512日)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封禁圖書及其反對戰爭政策 

日前,與師友三國大介討論了嚴肅的話題,GHQ佔領日本期間所封禁的圖書具體數量為何?如果能夠獲得這方面的資料,透過更完整有系統的閱讀,或許,我們就有憑據寫出一部具圖書通史的著作,為台灣讀者提供一種新穎的視角,進而了解那個時期作者的精神史,順便將同時代讀者的共鳴收納其中。

 


我的意思是,長年住在日本的三國大介有雙重優勢,其一,他曾經擔任○○出版社總編輯,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其二,他平時就大量閱讀,進出日本的古本屋,要搜尋這方面的圖書,絕對比我快速而準確。

 

在我印象中,我僅知道留學德國的西尾幹二寫過這方面的系列之作:《GHQ焚書図書開封》 (徳間文庫カレッジ) (全 12 冊) ,曾經在神田古本書展上看過該系列的散冊,不過,那時我只想購齊整套全集而未入手。現在,我想購買這12冊「禁書」,好整以暇準備研究一番,搜尋日本的古舊書市場時,竟然不見它的芳蹤了。

 


三國大介補充說,有一次,他看過這套12冊的紙本書,但是售價之高,著實讓他望而卻步,只好轉向購置電子書籍了(據他說,他已購買下載至iPad逾兩千多本電子書籍)。下次,他回台灣探親期間,進行編輯會議之前,就會將iPad寄放在我這裡,待我閱讀以後再深入討論。

 

在我看來,這是三國大介向來的卓識遠見。所以,我知道怎麼做了,在這批禁書未進入我的視野之前,我應當先讀一讀日本人與戰爭相關的書籍。而且,我相信對任何人來說,凡是預先閱讀全書使之熟悉時代背景這種做法,就是一種別具意義的腦力操練吧。(2024年5月10日)

標籤: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當台灣遇見落語(單口相聲) 

如果,有人問起一部以作者有過台灣南部(嘉義)的生活經驗、又不迎合政治正確、完全展現小說家真本領的現代日文長篇小說有什麼重要時,我認為它本身就帶有清醒而進取的問題意識,同時還隱含著某種熱切的期待。

 


真木由紹《台湾および落語の》(彩流社,2023)這部小說在我手上已經兩個星期了,不過,我因忙於各種雜事纏身讀來並不連貫,待雜事處理完畢之後,我才有充裕的心情展開閱讀。於是,我花了兩天時間,耐心地讀畢真木由紹《台湾および落語の》這部精彩的小說。必須說,我讀完它心情豐富而愉悅,在我心中自然升起一種親近與熟悉的感覺。

 


在我看來,真木由紹的小說風格與安部公房相似,尤其開篇部分與安部公房的名著《燃え尽きた地図》(1967)《燃盡的地圖》(聯經,2016)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是真木的文字比安部更精簡,多了故事的趣味性,少了虛無主義小說慣有的抽象描寫,這有助於吸納更多台灣讀者走進他精心構建的小說世裡,一個日本相聲老師傅挑戰用台語說落語(單口相聲),為此專程帶領其弟子來到台灣,登上嘉義的戲院表演台語相聲,這種推擴落語使之國際化走入民間的匠師精神,自然而然鑄就了一種樸素可貴的風範。

 

我進而武斷地認為,這部小說在出版中譯本之後,它將給台灣小說界帶來一種新的衝擊和詰問,何謂小說的現代性?現代性不是時髦的玩意,不是耍酷炫技和同義反覆,更多時候,它是藉由挑戰和刺激他者來獲取小說文體的變革與催生。就此來說,小說家這行當很不簡單,他們在作品中展現寫作技藝之外,還得鼓勵小說同行必須與時俱進,並親身示範「路雖遙遠行將必至」的堅持。(2024年5月8日)

標籤: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為了克服的閱讀

 

這個月初,我讀到「德」阿萊達.阿斯曼的《民族的重塑:為什麼我們懼怕和需要民族》(商務印書館,2023-12)時,不由得想起去年讀畢的「塞爾維亞」佐蘭.米盧蒂諾維奇《克服歐洲》(商務印書館,2023-6)這部帶有強烈反思性的挑戰之作:塞爾維亞置身在歐洲文化的衝擊中,它如何被外部思潮塑造,又如何轉化影響本土文化。

 


我認為,這是所有關注本國文化的知識人終究面對的嚴肅課題。坦白說,閱讀這類燒腦的著作,自然是不輕鬆。不過,如有所求就必須付出代價一樣,如果你想從中得到思想聯結和有益的啟發,或者將來有雄心壯志撰寫文化史與大眾讀者分享,仍然有必要克服這點困難。(202457日)

標籤: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接棒與傳承:《革命的知識人の群像:近代日本の文芸批評と社会主義》

 

兩日前,師友三國大介來電話,談起了他的近況,這一次暢談使我安心不少,因為他於春天好發的憂鬱症狀,在立夏(今日)之前,就順利消解了。這的確是好事情。在對談中,他提及太太隔日返回台灣探親,我需要的若干書籍 也會一併帶回。說到這裡,我有些過意不去,畢竟,讓一位年屆八十歲的長者提著一袋書籍面交於我,我作為後生晚輩都覺得有失厚道。幸好,三國大介事先已做妥善處理(掏抽書籍),僅只交付五本書而已。所以,我就不堅持己見,恭敬地接受他的好意了。

 


昨日(周六)中午時分,三國大介的夫人(注:他解釋說,太太的方向感極差,每次開車外出時,他不在身旁及時「導航」就會迷路。)與其外甥女來到了茶行,我們對談所需的首批書籍順利地交到我的手裡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為了充實我們對談的內容,用整整一夜,就通讀了木村政樹《革命的知識人の群像:近代日本の文芸批評と社会主義》一書,實在了不起啊。

 

正如該書名一樣,這部探討日本近代文藝批評及其社會主義的論文集是我們長期關注的對象之一,我們閱讀它不僅在於強化和熟悉時代的整體背景,更重要的是,透過作者論述的激發作為我們研究和解釋事件成因的起點。簡言之,我們要以聯結貫串似的批判性的閱讀來獲得一種新的切入點。

 

毋庸置疑,我作為三國大介贈書勵志的受贈者就是幸運的人,進一步說,我有幸承接這成群而來的好書,就如同他龐大的精神財產的繼承人一樣,由此而言,我是個富裕的人。如果,我們將人生比喻成參加長距離接力賽的話,若三國大介為第一跑者,比我更早領略到沿途各種的人文風景,那麼我就是接他棒子的跑者,無論如何我都要跑完全程才行。如此一來,我們見面休憩的時候,才有資格分享克服長跑的枯燥心理並說明這是怎麼回事?設若在表達上存在什麼差異,那就是我們必須用精確簡要的文字來說明一切。(2024年5月5日)

 

延伸閱讀:

 

木村政樹《革命的知識人の群像:近代日本の文芸批評と社会主義》(青土社,2022-2

標籤: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破椅子 詩 / 石川啄木    邱振瑞 /

 


白晝馱負著落葉

黑夜身披著露水

這張破椅子

被人遺棄在公園角落

 

在街頭的時候

我看見了一個乞丐

他酷似離家未歸的父親

我,就來到這裡

 

(注:某日,朋友B君向我透露,他在人生最落魄失意的時候,曾經睡過公園的椅子上,以肉身餵養過猖獗的蚊子,整個晚上幾乎無法入睡。幸運的是,數年後,他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並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不過,他想起這段尷尬的日子,心裡總感到荒涼與悲傷。那一次,我向B君提及,在石川啄木的短歌集中,有一首〈破椅子〉,與B君當年的處境有點相似。於是,我將它翻譯出來,以此安慰B君:「你不是最歹命的人。現今,台北市的公園座椅全換新了,然而,這社會上仍然有許多因各種原因變作無家可歸的人。)

標籤: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像埃德加.莫蘭那樣思考人生 

我讀到「法」埃德加.莫蘭(Edgar Morin)《一個世紀的人生課》(中央編譯出版社,2024—3)書訊時,為其內容簡介的文字感到驚訝: 

埃德加.莫蘭已經100歲了,但他仍然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折磨。這位人文主義思想家在他那個時代的流浪與希望、危機與磨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這本書中,他向我們傳遞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對人類複雜性的經驗教訓。」

 


埃德加.莫蘭已經100歲了?

就我印象所及,莫蘭的思想面向龐雜而難懂,舉凡在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即致力於對西方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思維傳統的分析,嘗試以一種被他稱之為「複雜思維範式」(complexit)的方法思考世界與社會的關係,進而對人、社會、倫理、科學、知識等進行系統反思,以期彌補各學科相互隔離、知識日益破碎化的弊端。 

由此而言,莫蘭不愧是一位善於思考和筆耕的人文社會思想家,活到了百歲人瑞,每日仍然樂觀進取地生活並勤奮寫作,難怪其著述如此豐富而多采。必須說,我對埃德加.莫蘭的文化社會思想的認識起步得很晚,是我閱讀《時代精神I 大衆文化の社会学》《時代精神II でぎごとの社会学》(法政大學出版局,1979)(注:這二卷本我於2008524日在早稻田舊書街「五十嵐書店」購得。)才開始的,之前並不知道中文世界已出現過他的譯作和相關評述。

 


也就是說,我對莫蘭的思想的閱讀確實是後知後覺。不過,這點落後情有可原,而且不妨礙我急起直追的勢頭。按照我們家族的壽命基因,我一定活不到100歲的,不像莫蘭那樣雖然身體老衰卻耳聰目明,在這把年紀的時刻,還樂意承受社會重大議題及其時代危機帶給他的折磨。我想了想,人,出生來到這世上,他們要擔負多大責任和經歷幾重的磨難,似乎早已由天命決定,否則這世界的統治政權豈不全淪為無責任的體系的荒原了?(2024年5月2日)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