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我把書籍作為目標 

 

我時常在想,我們對於聲音的接受程度,如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一樣,多半取決於你生存的環境,這個因素決定你的主觀感受與表達方式。昨天晚上,占領台北天空的那場滂沱大雨,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約莫40年前,我短期寄居在關渡五姐的破屋,最怕遇到大雨侵襲的日子。無情的大雨整夜下不停,直把老舊瓦浪板敲打得咚咚響,其間還有水滴溜進屋內作亂,在兩種聲音內外夾擊之下,保證你輾轉反側失眠以終。那時候,我收入極少書籍不多,全部書籍幾十冊,全堆在我的鐵床鋪位邊上,雨天時就用塑膠布遮護。我說,這是給書籍緊急避難的措施,一點也不為過。

 


現在,同樣遇上了粗暴的夜雨,我住在近50年的老公寓三樓裡,與寄居五姐那間隨時面臨解體的破屋裡,其心理感受是全然不同的。直白地說,就算昨夜大雨把我書房外的遮陽板敲打得咚咚亂響,我只覺得吵雜而已,而不會擔憂夜雨闖入家裡,趁機要浸濕我的書籍,我更不會因此睡不著。這就是兩者的心理差距,有了安全感和保護,連番夜雨就不可怕,而住在隨時解體的破屋,哪怕只是路過的一陣雨腳,就足以把你推向憂懼的角落了。

 


最後,我想說點買書的巧合,不要一味批評大雨的負面效果,因為現下它正為解除旱象做出巨大貢獻。上個星期,我收到師友三國大介的贈書,其中有一冊中野五郎《祖国に還える》(復刻版),厚達530頁,以一個《朝日新聞》紐約特派員之眼,長達九個月對美日開戰前夕、被關在敵國戰俘營的生活點滴,以及太平洋戰爭情勢的紀錄。倘若想了解太平洋戰爭與美日兩國的愛與憎,這部重新問世的厚書值得參考細讀。數日後,我在山外圖書社看到「德」維爾納.桑巴特《戰爭與資本主義》一書,如獲得寶物一樣。就我個人而言,我特別喜愛收集同主題的專書,將其累積到某個冊數時,再做閱讀與比較。我認為這種方式較為有趣而持久,這就是我樂意把書籍作為目標的緣由。(2023523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