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作家與曼尼大帝

 

山口謠司的《漱石與朝日新聞》(朝日新聞,2018)一書,是我上次至東京購得的有趣之書。不用說,全書觀點聚焦在夏目漱石與朝日新聞的關係,如漱石撰寫連載小說的讀者反應,並以獲得改善家計的有趣細節。在其中,自然提及同時代作家的寫作狀態。山口說,小說家僅以創作小說很難維持體面的生活。他們不同於德冨蘆花、幸田露伴、島崎藤村等這些出身富裕家庭的作家,或者明治末期登上文壇的武者小路實篤、志賀直哉和永井荷風。不過,家境普通的作家就艱難得多了。在當時,他們依靠寫小說出人頭地只有兩個方式:首先,投稿報刊賺取稿費;其次,被報社雇用領薪填補報刊缺稿或創作小說。 

舉例而言,佐藤綠雨在《萬朝報》、《二六新報》、《讀賣新聞》上發表文章來維持生計,尾崎紅葉於1889(明治22)年進入讀賣新聞社撰寫連載小說。這時候,夏目漱石決意辭掉東京帝大的教職進入朝日新聞,正反映出在這時代新聞報刊的重要性,而專業作家因小說好評而獲得大量讀者,意外迎接了大眾時代的來臨。我認為,這是敢於冒險的作家行所當行不計代價(卻意外得到回報的)佳例之一,由此推論,夏目漱石在《朝日新聞》上連載小說獲致成功的同時,不但改善了家計,他長年的胃腸病也緩和了不少。再次證明,先栽後收真是硬道理。

 


仔細想來,沒有固定薪資保障的作家又想在寫作領域有所作為(期盼哪天名利雙收),但因勞動條件和不確定因素太多,如稿費收入極不穩定,往往把他們推向沮喪的深淵,情況沒改善的話,他們就會變得像更年期的老宅男一樣,無緣由地憤怒莫名地四處噴火,嚴重一點,甚至自我嫌惡了起來,當下就決定將自己視為頭號敵人。據作家朋友透露:一個正常的作家之所以慢慢變得不正常,關鍵原因在於失去「稿費」的支撐。在他們看來,作家寫稿(即使東拼西湊跟風追潮的文章)寄出,一定要拿到稿酬,否則就是做白工。直白地講,「稿費」就是他們寫稿前進的力量,沒有這個誘因,一切都是幻影。 

我問,以免費供稿的方式(累積成書出版),不也是一種高境界的自我挑戰?先行投資,後收成果。所以問題在於,其實你並不熱衷寫作,沒有把寫作視為生命和生活之必要,不把它當成命運共同體看待。當然,我持這種觀點並非故作清高,而是要像探勘頁岩那樣,找尋勇於認真寫作帶來的可能性。正如前述,在這一點上,我由衷佩服多才多藝的江冠明----他一手在筆記型電腦前快速打字入稿,一手以精湛的廚藝滿足來客的味蕾,以此精神姿態維持生計。我因為力有未逮,只能安貧樂道更加沉潛了,用五年時間植出100萬字紫丁香。至於它能否受到青睞未可知,但那的確是我舒心愜意栽植出來的成果。(2023512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