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舟之人與讀畢全集
在三浦しをん《舟を編む》(中譯本《編舟記》)這部小說中,它的書名寓意深遠,旨在總結辭典編纂者的角色:「辭典如用來穿越語言大海的小船,而編輯就是這小船的打造者。」我認為,不管是否出於編輯同業的觸動,或者小說作者創造性的思惟,這部小說和電影都充分呈現出版社「字典編輯部」員工的精神姿態,編纂辭典不只要有「苦坐三年,功到自然成」的覺悟,甚至花費更久時間,如三省堂歷時28年編製一部大字典就是最佳典範,現今看來,他們為辭典的辛勤付出,令人由衷尊敬佩服。
當然,要成就這種「不杇功德」(亦可說資本主義高度競爭下的商業利益),背後必須有雄厚資金支撐,而且還必須有熱愛採集實例(近義詞、同義詞和新詞)不知疲勞為何物的體隊編校員輔佐,否則投下再多資金,未必就有大結果。
撇開必須倚重團隊協助的編撰工程不說,或許有人要問,除了獨力編著(如吳守禮編著的《國臺對照活用辭典》、楊青矗編訂的《台華雙語辭典》等)的台灣語言學家之外,僅憑個人閱讀能夠開拓出什麼局面?依我看,這還是能力所及的。我們無力編撰辭典並不可恥,但可以進行深刻閱讀,以閱讀作為思考和寫作的起點。
我經常鼓勵文化大學中日筆譯班的學生,當你潛心讀畢一套全集(不分卷數,有此經驗以後,再續讀下一套全集),一定能獲得奇特的靈驗,也就是說,就算你頭背部沒有出現金色光輪的轉動,至少你會比以前更有自信,更有底氣面對翻譯(寫作)這個領域。我之所以大力鼓吹「閱讀全集」好處諸多,是因為我就是讀畢全集的受益者。(2024年2月6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