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編輯怎樣的人生 

有一天,一個以算命為業的朋友向我吐露心聲:他在這個行業上算是成功人士了,有知名度和穩定的客源,十幾年積攢下來,已搬出破舊的租屋處,住上了三千多萬的豪宅。說到這裡,他停頓了一下。必須說,我熟悉他的說話邏輯,下面敘述的才是重點所在。他說,前些年我投資股票失利,慘賠了500萬元,這個衝擊太大了,讓我開始起懷疑人生。 

我心想,你是鐵口論斷別人命運的老師,一開始就佔據指點迷津的制高點,怎麼會失去準頭,自陷於困局之中?不過,為了保全他的顏面,我把話封包起來。他說,表面上看,我給人算命的確很會賺錢,其實,出版社的編輯或者當上作家才是我最嚮往的行業。我反問,既然嚮往這個工作,為什麼不去實現它?莫非你嫌惡這編輯薪少工作多、作家收入不穩定?他說,不是這個原因,而是他沒有編輯才能和作家的本事,不得已才轉移到這放棄理性思考的迷途者身上。

 


人們常說,隔行如隔山。我這算命師朋友的看法未必準確,應該是他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適時排放體內瓦斯而已。在這年代裡,編輯工作比1980年代的處境更艱難了,別以為你沒日沒夜拚命校稿編書就行,可以豪邁挑選自己喜愛的外版書,有時可以假公濟私(暗助出版朋友作品拉攏人脈)出書,可以不管銷售業績的升降,不嚴肅面對這些報表的涵意,你隨時就得離席走人。換句話說,他有自信為別人鋪排命盤,就是看不到現今編輯能否存活的「竅門」所在。 

出於算命師強烈的自尊心,我知道他對我的說法不完全買單,一定要我舉出更多的實例來,否則下次我請他查看命盤運勢就要收費了。我認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社會高度分工(競爭)已不可避免未必就是壞事,反而因其存亡的壓力,將編輯人沉睡多年的潛能統統激發出來。現下,各出版社都忙碌翻譯出版公版書,你可以跟進與同業進行肉搏撕殺,亦能退居後發的位置擬定出版戰略。在日本,不乏以小搏大的態勢,有些小型(個人)出版社,知道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大型出版社相抗衡,就要展現靈活思惟改變策略,有效聚焦彙編有意義的公開資料。

 


在我看來,《文豪たちの関東大震災》(皓星社,2023)一書,就很有代表性。讀者通讀完這29篇文學作品,等於重新回顧關東大地震的災難史,有著居安思危的現代意義。另外,著名出版人吉野源三郎的《職業としての編集者》(岩波新書,1989)一書,寫出他擔任《思想》雜誌總編輯期間參與編書邀稿以及各種論戰的經歷,我們若想探知那個年代日本左翼陣營的知識狀況,也可以從這個版本入手。言歸正題,只要當上編輯一天,他們就必須具備創意的編輯魂,我們不妨看看,大作家(如三島由紀夫)之所以一筆入魂,那是因為他們的作品植根於新思想和行動上。(2024130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