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快樂
我在豆瓣網看見中譯本《法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6月)書訊時,感覺既新奇又驚訝:除了法律專業人士之外,誰會去碰觸這種冷門嚴肅的法思想史日譯本?我偶爾會翻閱法哲學方面的硬書,但它們並非必讀不可,在閱讀順序排在後面。然而,遇到這種奇書(中譯本),我不可能忽略不計,而是必須買下備用。首先,藉由這中譯本的導引,為我解決日譯西方哲學家和法學專著和流派的專用名詞,以及中文日文互譯的困擾。其次,書後有附錄「西方思想家與法學家人名之中日文對照表」,按五十音順序查閱,甚為簡明方。我認為,它是日文譯者必備參考的好書,閱讀法學和思想史,有助於譯者譯文的精確性。
說到翻譯,不管哪個語種的譯者,都得面對因「錯譯」招來的指責。這時候,若有專業和專有名詞工具書,比較不會陷入錯譯的沼澤地。當然,有些明顯錯譯出自譯者的疏忽。我有個英譯中的女姓朋友,向我說出她出醜的經過。多年前,她受託翻譯了一本小說。那部小說順利出版了,翻譯費如期進帳了。不料,小說出版兩個月後,出版社捎來電子郵件說,有個自稱「英語狂四郎」的讀者指出:「遠處傳來了母牛的聲音……」,那個狂四郎覺得奇怪,怎能憑著聲音就判定動物性別來?於是,他找來原文小說對照,原來她把「crow(烏鴉)」看成「cow(母牛)」了。我打趣的說:「那天你可能疲勞翻譯沒睡飽,又沒喝蠻牛提醒,才跌進了錯譯的流沙河。對於這個錯譯,譯者要自負全責。雖然責任編輯跟她一樣,原本就疲勞重負又討厭烏鴉,索性把聲音判給了母牛。」
那麼,譯者與犯下錯譯之間有直接關係?我無判定其中有何因果關係,換成另一種解釋,或許可以接近合理答案。對作家和譯者而言,與時俱進與自我(學識)更新難免有壓力,但是長遠看好處多於壞處,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不敗之地。書店經營亦是如此。有一次,我直問山外圖書社老闆,您每個月批進新(簡體)書幾次?他說,如果每個月進書少於三次,老顧客來店次數就會減少,庫存壓力越加沉重,營業赤字立馬就擺在眼前。簡單講,就算老顧客重情重義,樂於以購書行動支持,但新書音訊杳然,日子一久,顧客們熱切的腳步聲就成了絕響。因此,每個星期五晚上,老闆和店長忙於為顧客發送新書到貨的訊息,弄得血壓升高顧不上吃飯,總比地下室書店空蕩無人來得好上百倍。從這個角度看,為了接收與時俱進的快樂,我們或許要頂住與時俱進紛紛落下的集束砲彈。(2023年9月21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