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做派與名人效應
在台灣,有一種微妙的現象,熱衷於千利休傳說的人,不管懂不懂日文,能否讀通接近千利休其人和時代的少量文獻,他們都能透過各種管道和自行加工的方式,對自己崇拜的大師頂禮讚頌和強化神話的力度。我就曾遇過這般可愛的利休迷,他不諳日本語文,不過,當談及千利休的事蹟時,他旋即語帶自信神彩飛揚起來,彷彿千利休並未真的死去,一直活在他的心靈原鄉。具體地說,若有人想知道千利休的傳說,這位老兄立刻就變身成神通廣大的乩童開始唱名辦事了。我也曾經患了名人崇拜症,自然可以理解這種心理。但有時,我不免要回敬幾句建言,你既然自詡頭號利休迷,致力於傳揚利休的故事,何不認真切實從基礎日文學起?有了日文的好根底,以後就能參閱利休的日文相關研究,而多讀只有好處毫無壞處,儘管無法成為這方面的專家,至少不人云亦云(成為多手傳播專業戶),也算是為自己維持住應有的體面。
為了鼓勵這位鐵桿利休迷,我補充了一個故事:據說,千利休有一個朋友,他是手工作坊的匠人,手上有一把好手藝,但生活相當貧苦。利休很同情他的處境,覺得應該創造機會幫助他。就此而言,利休比任何人懂得識才而助的真諦。於是,他委託那位朋友製作了幾個鐵鈎,那種垂吊懸掛式茶斧用的鈎子。鈎子做成之後,利休在每支鈎子按上自己的印章。眾所周知,凡是名人就能產生名人效應。原本這匠人製作的茶斧鈎子乏人問津,經由大師千利休署名加持立刻身價倍增,賣了好價錢,成為「又好又貴」的珍品。從這位頭號利休迷的表情來看,他聽完我稍加潤飾的利休傳奇甚為感動,問我故事出自何處?我幽然一笑,恕我不能告知出處,但若因此衝擊讓你決定學習日文,我會比日本語文化振興委員會更高興的。
不用說,我這加工過的利休傳奇,打趣成份居多,重點仍在對於做派與名人效應的反思。按照社會學的解釋,在世俗社會裡,三個強大的力量(property prestige power)形塑著我們的價值感。所以,我們可以推論,千利休在世時若沒有prestige(聲望),即使他同樣真心推薦其匠人朋友的鈎子,其鈎子未必就能身價上漲,更遑論翻盤的可能了。我同意作家做點派頭或運用各種方式來行銷自己的作品,但是絕不能魚目混珠蕃薯絲當魚翅,這樣就失去正道與良善了。
再說名人效應的餘波。近來,上野千鶴子的「15小時新娘」事件,在台灣和中國閙得沸沸揚揚,引發了批評者與其追隨者們的軟式攻防。在我看來,上野千鶴子在炒作日本社會議題的確很在行,但其偽善作為和濫用女性主義為己牟利的行徑,令人不敢恭維,甚至使人憤怒。直白地說,今天她若有作家凌煙的真本事,寫出《性別文學三部曲:失聲畫眉、扮裝畫眉、竹雞與阿秋》,就不需隔三差五敲鑼打鼓搞什麼對談集啦,《在東大和上野千鶴子學「吵架」》啦,這種唯她至尊的話題書,其實可以扔掉不讀,寧願買個便當來得實惠。話說回來,我猶然真誠建議上野教的信徒,如果你們有心了解日本的社會著作,不妨購買《鶴見和子曼陀羅》(藤原書店,全9卷)閱讀,讀畢肯定不能賺大錢,卻能有效清除浮動的暴戾之氣,品讀出溫厚的境界來。(2023年4月12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