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思想史與精神史  

 

在解析錯綜複雜的政治意識形態上,無論是日語的「知識人」,或者中文的「知識分子」,這兩個詞語都帶有某種自我高貴(自我陶醉)的意味,透發著凌駕大眾見解的光環,即便在現今的政治格局中,它已逐漸地失去顧盼自雄的身分了。有一陣子,我時常弄不清楚「思想史」與「精神史」有何不同,日本佛教學者出版佛教研究著作,書名為○○思想史,細讀之後,應當歸為日本佛教簡史,或者日本史中的佛教來得恰當。而「精神史」又如何?

 


按理說,「精神史」的內涵,較偏重個人對所處的時代社會的思考,以批判性的立場提出自己的觀點。然而,有些著作書名為○○精神史,其實大體而言,亦是日本近現代簡史。眾所周知,日本的出版業相當發達,競爭非常激烈,若不推陳出新(譁眾取寵也行),一路被同業對手壓著打,就算短期內沒倒閉,也不可能撐持太久。或許,正因為高度競爭的變異關係,編輯檯突發異想催生出「標題黨」這個創意來。務實利己地說,如果憑仗「標題黨」的奇效,能夠衝高書籍的銷量,能夠讓停滯的書市起死回生,何不趁此良機繼續操作呢?當然,不諳此道技術的讀者,因其超凡魅力(大詞彙)的標題所吸引而買書,翻閱後卻與自己預期落差太大,也不用太計較。畢竟,對沒讀過的或讀過即忘的人而言,再讀一遍就是新書上手了,都可能為自己帶來別樣的新體驗,出版社編輯的名言,別為了一斤雞蛋調漲2-4元就哇哇叫,為了排隊一個小時只為吃一碗拉麵,卻不願多買一冊新書(舊書),因為它絕對會給你高貴的思想養分。(2023216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