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的進步----高坂正顯《康德傳》
今日下午,整理雜亂的書庫,發現了一本日文舊書,失去書衣包覆的封面自然看不出書名和作者,翻到書背查看,書背的字體因嚴重褪色,必須很耗費眼力才能辨認出來,原來此書作者是高坂正顯,「京都學派」的領軍人物之一。這部《康德傳》並非譯作,是他寫就的傳記。此書初版於1939年10月,在日本政治言論自由極為緊張和彈壓的年代,我購得這部傳記在版權頁上標注為1941年11月第八刷,算來也符合老書資格。就我印象所及,這部傳記應該是我於1988年左右購買的,那時正值我加強日本語文的學習,對於德國哲學好奇的時期。而且,彼時神田舊書街區的內山書店和東方書店內,多半是中國古典文學或現代文學的簡體版書籍,較少販售這類哲學家傳記,況且售價倍數極高,所以我買來日本學者撰述的哲學家傳記,剛好可以滿足我精神和經濟貧困的需要。簡單講,不諳德文的我,又想了解康德的思想,閱讀日文版的著述,亦是學習的途徑之一。我知道這種方法,自然無助於累積學問的,充其量只解決知識的飢渴。不過,我告訴這無所謂,反正我不是做學問的人,也不具備這個領域的稟賦,以讀書為樂,閱讀不設邊界,為何不及時行樂呢?
剛返回臺灣的時候,我的經濟狀況不好,購書數量銳減,儘管如此,遇到好書仍要出手的,否則就會因想念書籍太深而焦灼難耐。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不構成傾家蕩產的危險,支付金額不大,與其這樣自困愁城,不如籌(借)錢買下,豈不解除這種折磨呢?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變化得很快,以臺灣和中國的學術著作出版為例,都有極為顯著的進步和發展。以前(1950-1960年代),因於語言的局限,無法由原文譯出,藉由其他語文的轉譯本,幾乎已完全退出歷史舞台了。更多的是,直接由原文譯出的著作,以豪邁的氣勢進入讀者的視野,包括我曾經所鍾情的康德思想研究的中譯本。我樂於將這種佳書群出的現象,視為是一種學問的進步,從這意義上來說,我們應該是幸運的受益人,只需花點小錢即能享受終生服務,比付給保險公司的保費便宜。至於,我如何延續青春時代崇拜過的高坂正顯,幾經思量之後,我決定改變方式來介紹他的思想,藉由思想史發展的視點,清醒而冷徹地還原其思想的原貌,畢竟,我已經步入初老之年,早就應該斷開盲目崇拜和追隨的迷咒了。當然,在施行祛魅之前,我必須確立自己的思想見解,以此為方法(分析工具)進入他者的世界。借用現代人諷刺投機政客的流行語:「你必須做好做滿,不負市民所托」,順著這個思惟前進,我想任何一個堅定的讀書人,生活再怎麼窮困,這點自覺和骨氣還是需要的,否則失去了尊嚴和臉面,口袋裡發大財有什麼意義呢?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