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書籍----米原万里
眾所周知,一提到為報紙或出版社撰寫書評,意味著這是一件苦差事,因為撰者至少必須通讀全書,提出自己的看法(未必是洞見),然後條理清晰呈現出來,才能算完成任務。而要盡責完成它,需要時間和智力的結合。若非以寫作為樂的人,加總各項成本,絕對是划不來的。我用自己的譬喻,寫詩寫散文就像在水池裡游泳一樣,令人通體舒暢愉快至極,而撰寫書評或評論文章就不同了,它如同硬是規定農夫穿著西裝到田間勞動,不管你跪爬挲草或挖蘆筍,都由不得你任意揮灑(伸展手腳),總要受限於服裝這個規範性的型制。當然,如果撰者是曠世奇才,則不在此限,但我偏偏不是。於是,我想到了一個方法。我不寫正經八百的書評之時,就寫點讀書日記或者讀書隨筆,心理壓力自然要少些,這樣既能享受書寫的愉悅,又能留下一點文字記錄。到時候,哪天心意已決,把諸多讀畢的書籍贈出,也算是為書籍製作畢業紀念冊。今年立夏之後,這個念頭像野草似的闖入了我精神平原的田間,沒夜沒日地瘋長著,看得我喜不自勝。
我之所以寫出這段前言,主要是因米原万里《打ちのめされるようなすごい本》這本書評集的激發。這次,我返回臺北的前一日,特地到新宿車站西口Book Off巡視一番,察看有無遺漏的好書。果真,好書在彼。我發現了米原万里這部隨筆集,它正符合我以書啟迪寫作的需要。關注翻譯和口譯的書友都知道,米原万里是俄文口譯專家和隨筆作家,在日本翻譯界頗負盛名,於2006年5月逝世,享年56歲。在其生前,出版《不実な美女か貞淑な醜女か》探討翻譯無法繞開的爭議主題:忠誠與背叛。出於好奇和關注,我自然買來這部專業書籍學習一番。從題裁而言,閱讀前述這部書評和讀書日記則令讀者輕鬆自在,它帶領讀者進入譯者和作家的讀書生活。讀者透過這部讀書隨筆,可以知道她在閱讀哪些書籍、精神層面的指涉,以及她所記述的讀後心得。我認為,閱讀本身即是一種動力,一種向智力視野的開放,進入其中即是參與和同步。
在米原万里《打ちのめされるようなすごい本》一書,共分兩部。第一部「我的讀書日記」有47篇隨筆,談論的書籍多達60餘冊,最後部分寫到自己的與癌症對抗的體驗;第二部「書評」(1995-2005)收錄了140篇評論文章,可謂其執筆十年的讀書總結。該書導言是作家井上廈所寫,題為〈迸裂思想的火花〉,由此看得出井上廈對其書思想內容的重視,而非應酬文章所能混充的。對我而言,為何購買閱讀此書呢?首先,我自然要從中吸收書籍出版資訊,但更重要的是,我展讀之際,很快就能從中找到寫作旨趣和線索,為下一個閱讀之旅,預作事前的準備。我喜歡這種方式的進展,並經常地引以為樂趣。也許,不喜外出的中年大叔,可以試試這個辦法,這可歸為省錢和有益身心的腦內運動。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