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從源泉到枯井

 

對寫作感興趣的朋友或粉絲,遇見作家通常他們會問,你們如何培養靈感?碰到這種提問時,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是個很難解釋的問題,因為寫作與靈感的關係向來沒有標準答案。對我來說,與其一開始試圖抓住靈感的尾巴,不如讓自己處於自在狀態中,靈感反而會浮出水面,就算靈感的尖頭沒完全浮上來,至少也會從底部送來氣泡或漣漪,而有了漣漪的啟示,我們就有動力寫點什麼東西來。 

夏目漱石享有日本國民作家和大文豪的美譽,照理說,他在寫作方面必定勇猛如神,所以,他才辭去東京帝大的教職,投入專業作家的競技場。但真實情況如何?姑且不談夏目漱石創作顛峰時期的作品內容,研究者最常提及他撰寫《少爺》時的寫作狀態。夏目漱石花了11天,即完成了《少爺》(兩百餘枚稿紙,大概8萬字),他的手邊沒有一張寫壞的稿紙,而且幾乎沒有重寫或修改,如音樂在他腦海中流淌開來,彷彿他只是把它複寫出來而已(高橋源一郎語)。用大白話說,夏目漱石寫作《少爺》,簡直就是信手拈來的範例。

 


有人要問為何夏目漱石可以做到?他的整個寫作生涯中,都是這般順風順水嗎?也許,我們可以用夏目的心境來解釋其成功的原因。他曾自述道,《少爺》這部自傳體小說,純粹是為自娛而寫,寫來快樂自在。原來如此。簡單講,既然小說中的人物情景都是他所經歷過的,他就能夠趣味橫生的娓娓道來。相反,少了勉強而寫的心理負擔(意識先行),產出任何作品就是渾然天成。然而,對作家而言,這種渾然天成或幸運高照,一生中似乎只能一兩次,之後就得回到絞盡腦汁不得盡意的輪迴裡。創作小說不同於寫詩的心境。如果自傳體小說是自己對過去的紀念與訣別,那麼它就意味著消逝的面影不再重現,不再出現面前供你憑弔了。接下來,你是否不向命運屈服決心要開挖創意的溫泉,或者從此給老井封上蓋板,只能由你自己決定了。(2023416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