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借鏡 

 

192391日,日本關東大地震甫結束(916日),著名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1885-1923)及其同居人伊藤野枝(1895-1923),連同大杉榮的外甥橘宗一(時年6歲)遭到憲兵隊司令部傳喚和審訊,翌日,他們三人並沒有走出憲兵隊,居民發現他們倆陳屍於一口老井裡,此一消息傳出震驚了整個社會。由於諸多線索指出,憲兵隊連長甘粓正彥(1891-1945)就是殺害他們的主嫌,(甘粕後來判刑入獄),又稱為「甘粕事件」,這段驚心動魄的事件,直到現在,依然是日本社會主義研究者們關注的主題。

 


許多評論家指出,出身軍人家庭的大杉榮,他也如願進入名古屋陸軍幼年學校,學習了軍事和法語等技能,後來為什麼轉向投身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做出反政府的激進行為?其中,有一種心理學解釋值得玩味:大杉榮幼年時期就有虐殺貓狗的殘暴行為(前科),經常與尋釁滋事(把對方打成重傷),手淫過度,沉迷女色(強姦好友堺利彥的妻妹堀保子)等等。這些反常和暴力似乎都能佐證了大杉榮的暴力特質,而詭奇的是,他最終亦死於憲兵隊的暴力鐵拳之下,這算是訴諸暴力必然的報應嗎?

 


在此,我沒興趣聚焦在大杉榮的暴力史和革命史觀上,其《自敘傳》中,提及他進入陸軍幼校時,選讀德語和法語的狀況,對我更具吸引力。他說,「我父親把我後來成為社會主義,歸結成我學了法語。這是因為模模糊糊地覺得法國是一個革命的國家。我也從更為細小和瑣碎的理由,對父親的想法加以部分的認可。」但真正的情況是,當時(他來到東京),正時興法語和德語兩種,但他覺得法語已經跟不上時代,今後學習德語才有希望,於是選了德語。豈料,他進入陸軍幼校時,無法如他所願。當時,那一期有五十名新生,他們按照個頭高矮順序排列在擊劍場上,來決定每個新生要學習德語或法語。希望學習德語的人比法語多得多,學校只好將五十名新生對半分開 一半學習德語,一半學習法語。大杉榮得知自己的名字在法語那班,著實大感失望。然而,校方的規定編班不得違抗,轉念一想,全力投注在法語的學習。這個陰錯陽差的語學轉換,並不全然帶來壞處,這個意外的機遇造就了大杉榮翻譯克魯泡特金的《自傳》及其代表作《互助論》,甚至迻譯了法布爾的《昆蟲記》。仔細想來,一個人基於功利主義學習所處時代的強勢語言,似乎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敢於全身心對這門語學付出真愛,敢於實現九死不悔的要義?(2023221日)

 

延伸閱讀:唐弦韻《人與機器:德語文學中的技術與機器主題研究》、毛亞斌《危機與病理:托馬斯.曼早期作品中的疾病話語》、賈涵斐《文學與知識:1800年前後德語小說中的人的構想》(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8月)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