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絕望拯救絕望
熱愛閱讀的讀者有個普遍共識:每個國家的詩人(御用詩人除外),必然對其時代變遷、社會內部震盪、甚至對國家暴力的惡行,比含羞花更敏銳地表現出來。正因為這個精神特質,我們才得以沿著其詩作的路標,重新回到歷史現場,獲得時間和空間,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當代史觀。
也許,有人納悶,詩歌作為詩人思想的載體,但僅以那微小的篇幅,果真能反映出時代的影子嗎?對此,我持肯定的看法。當然,閱讀幾篇詩作,的確無法了解詩人生命的格局。不過,我們若真誠專注地浸潤在其所有的詩作中,理智參考各評傳的記述,要掌握詩人的精神面貌並非不可能。
日本詩人金子光晴在《絕望的精神史》一書中,對大正時期的巨變充滿無力與悲觀,甚至不惜以絕望一詞,向其時代宣告訣別。令人耐人尋味的是,金子光晴最後使出了奇招,他試圖以絕望抵抗絕望,再以絕望拯救絕望。這樣一來,絕望就成了掠過林梢的夜風,全被山谷和詩人的記憶所吸收,那時候,重又吹來的夜風,已不是原初的面貌,它不是絕望的複印,而是希望者的新生。(2020年1月7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