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日本二戰史中的珍珠港

依照出版訊息指出,近年來日本出版界景氣低迷,臺灣的購書情況也是如此,幾乎可以確定,出版業的寒冬時代早已來臨了。這是鐵打的事實不容否認。按這個道理追問,在這種賠本顯然多於賺錢的情況下,出版新書豈不成了自尋煩惱?如果這不是這個原因,而是秉持(好書)不信讀者喚不回的精神,這種出版行為就更加令人敬佩了。 
有些時候,我總覺得現代讀者真是幸運,生活在繁榮的公民社會、自由閱讀的時代,只要肯花點小錢,就可享受各行各式的好書,不需要精通外國語言,即能讀到優質的中譯本,便捷地與世界歷史進程同步串聯起來。以我為例,大約四十年前,我對於日本史和文學史很感興趣,但沒有解讀原文的能力,類似的中譯本又少,心裡總有某種遺憾之感。不過,這幾年來,出版日本文史書籍的情況,卻為之逆轉成長,從日本思想全史到二次大戰的歷史回顧,一本接著一本出版,為愛讀日本文史的讀者們提供了極大方便。稍微誇張地說,你光是將這些中譯本悉數細讀完畢,沒能成為一名日本學專家,亦能治癒那顆探求日本史識未得的心靈。又或者說,讀畢這些書籍,至少可以不被獨家壟斷,成功驅逐似是而非的危險,進而支持魯迅的觀點:「比較是防止受騙的好方法。」 
在這好書(中譯本)齊鳴的時代裡,我就是眾多受益者之一。當然,讀書的方法各有不同,不同的需求取向。例如,半藤一利《珍珠港:日本帝國殞落的序幕》一書,為我廓清了這段歷史中的某些問題,進而更想探求這場戰役中所隱含的政治寓意。該書引用豐富的史料,譯者恪遵求真的精神,附帶詳細的譯註和編註,足見編輯和譯者付出的心力,借用日本慣用句:縁の下の力持ち(意指無名英雄,在背後出力的人。或者默默無聞但卻助益他者的人。)若回到我個人的興趣,書中提及日本作家對於日本發動珍珠港攻擊時的反應,再度觸動了我的好奇心,時間夠用的話,我打算重新閱讀豐島與志雄、尾崎一雄、上林曉、阿川弘之、清水幾太郎等作家在這場戰役中的思想姿態,探討那些原本支持戰爭的作家,為何於二戰後發表「轉向聲明」的精神軌跡。這些都是閱讀《珍珠港》一書,前前後後所激發出來的火花,也是讀者自任特派記者向書籍採訪的佳例之一。就這個意義而言,我們似乎可以說,勤奮閱讀的人,可能成為最大的贏家,因為這個善舉,為自己贏得豐富的歷史見識,為自己迎來更新的春天。(20191129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