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陌生的日式空間

我要談一下翻譯日本小說時,時常遇到的困擾。對於小說中描述的風景,我還有點自信,儘可能將文字指涉的事物具體生動呈現出來。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要譯得像電影專業攝影師那樣,必須有躍然紙上的畫面,有切身的臨場感,否則就等於宣告譯者的失敗。基於譯者的尊嚴,我總是恪守這個定律,雖然直到現在,我與這崇高的境界差距甚遠。 
直白地說,當日本作家描述他的人物置身或者進入日式家屋中之際,對於房宅內空間的形容或專有名詞,就成了我艱難的挑戰。首先,我並沒有建築方面的專業背景,很難譯出貼切的詞語。例如,「土間」一詞,一般譯為泥地房間,但是我覺得不夠到位,卻只能莫可奈何。其次,我不曾在日式家屋生活過,不懂得其整體構造隔局,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作為只能照搬原詞(和製漢語)了。為了解決這些困惑,我每次到日本鄉村景點旅遊,若發現保存良好的日式古宅,必定入內察看一番,順便用手機拍攝存檔,給自己參照思考妥適的譯詞。回到「土間」對譯的問題。有一次,我忽然靈光閃現,苦思有了希望,我何不必索性轉移視點翻譯,將它譯為「廚灶間」,豈不貼近這個具有生活功能的空間呢?而且,無論在真實的情況,在連續劇還原的村落場景,都可發現「土間」裡擺放著柴薪和簡易農具。我想,僅止這些生活用具,也許可以支持我的譯詞吧。
再舉一例。我在文大筆譯班授課,因應課程需要編製教材,有時我會特意選編這類的教材。在講解過程中,我總要強調認識日式家屋結構的重要性,尤其對日文譯者更是如此。有一次,我半開玩笑向學員們說:如果你剛好翻譯了一部兇殺性質的推理小說,那名聞訊趕來的刑警一到命案現場,光從死者的陳屍地點,約略可判斷出凶手的犯案動機,甚至與死者之間的關係。譬如,死者陳屍在簷廊旁的「障子」(紙糊拉門),抑或在「襖 」(用於隔間不透明的拉門)遇害的,它將會因說詞(譯詞)指涉的出入,而影響辦案的進度。當然,多半的讀者關注的誰才是凶手,而忽略陳屍地點,除非有比檢察官認真的中文讀者,認為其中有異,進而找來原文詳加比對,否則到底是隔間拉門或者紙糊拉門,一切都將消融於娛樂閱讀的時間中,不會為這小說中的一扇門,爭得面紅耳赤。
為了彌補我這小小的缺憾,20083月(第8刷),我購入中川 武《日本の家:空間.記憶.話語》一書,圖文並茂的解說,解除了我多年來對於日式空間的困惑,得以用輕鬆的心情,進入這生活空間的語境裡,為找出下個妥貼的譯詞,重新開啟一面新的扉頁。(20191124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