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複眼的光芒----電影版《砂丘裡的女人》《雪國》
在出版業裡,幾乎都有個普遍的共識,現在,買書和看書的讀者正在減少,形象具體地說,這種趨勢如脆弱的山體受到連夜豪雨的侵襲,以最快速度和土崩瓦解的詞彙來體現這個驚駭的事實。我認同這個現象,卻不感到悲觀,相反的,這個由免費網路資訊所形成的尖銳挑戰,反而是在證明出版業的本質,證明它們有反敗為勝的能力,證明它們始終抱持靜水深流的決心,而沒有把書籍滯銷的壞賬,全推給不用功的急於求成的讀者。當然,我絕不贊成出書來奉承讀者(那是自我羞辱),以巴結讀者來挽救銷售業績,更有尊嚴的做法是,出版優質的書籍創造自己的讀者群,讓讀者有光榮感,充滿法喜似的掏錢購書。
我平常以購書和讀書為業,但是並不因此排斥網路世界的豐富性,在我看來,它提供的方便和文本,同樣值得我重視和思考。以我為例,二十餘年前,讀過許多日文小說,享受著原文中的意境,不過因時代科技的限制,少有機會觀看由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這對於有意撰文或對此深思的人而言,無疑是美中不足的,一種欠缺另類文本的遺憾。現今,我從原先自力救濟的位置(例如在1990年代,像許多清貧的日語教師,為了日語教學需要,必須自購錄影機,錄下日本NHK的節目,寄送回臺北備用……)輕易地轉向豐富多姿的網路世界了。換言之,我現在就是網路世界的受益者!以如往常,我閱讀紙本書籍之外,上網觀看原著小說改拍的電影,成了我重要的思考來源。連日來,我觀看了好多部電影。其中,有由安部公房的名作改拍的電影《砂丘裡的的女人》和川端康成的《雪國》,它們觸發了我嶄新的思考線索。
眾所周知,安部公房的小說向來費解難懂,讓許多讀者望而怯步,而且若不了解其生涯過程(他少年時期在日本與中國滿洲國的歷史劫難),更不容易探知其慣用「砂漠」來思考自身存在的寓意,而止步於日文中的「砂漠的思想」,它到底意指何處?然而,現在多虧電影這個載體的呈現,我理解的視野因而變得遼闊了許多,不受限於狂砂捲天的遮蔽,甚至還能夠越過孤獨的砂丘,找到來時的路徑。就此而言,我等同於獲得了複眼的光芒,看到比以前更多的視界,這豈不是另類的拯救與逍遙?
電影版《雪國》同樣有著來自視覺美學的震撼,即豐富原著小說的形象韻味,又升華了埋藏在紙本深處的意境。有電影導演指出,若論形象生動的呈現,作家的文字再怎麼精美絕倫,都抵不過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畫面,因為老練的攝影師技高一籌,他們有辦法細膩捕捉到視覺的絕美世界,而此時文字只能佇立一旁徒乎嘆息了。我這樣說,並非是在獨厚電影而輕薄原著小說,而是認為現代的觀眾真的是生逢其時,因為在紙本之外,可以觀賞到電影的美妙語言。在人類的情感世界裡,原本即有不言自明的存在,但是其反面,又有向嶄新的視域開放的存在,為何待在「砂丘裡的女人」不願離去,而探險誤入歧途的教師,卻想方設法要逃出砂丘的包圍?正與上述的廣漠場景相反,川端康成小說「雪國」中人物:島村、駒子、葉子,如何在大雪紛飛的雪鄉裡,演繹著他們的愛情、嫌惡、憎恨和幻影,以及無盡冷落的虛像,這些變幻著鏡像慢慢地浮出字面,藉由電影的畫面呈現在面前,這對我即是最豐富的視覺盛宴了。何況,男人天生就是視覺的動物!從這個角度而言,男人對於美的追求既是命定的,亦是不可救治的宿疾。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