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想望的彩霞
我經常遇到一個追問:所有被奉為經典作家的作品,果真如評論家推崇得那麼卓越出色嗎?果真站在名實相符的高度以流傳後世的嗎?坦率地講,對於這個尖銳的問題,實在不好回答。首先,如果你全部接受上述說法,亦即人云亦云,充當善意的傳播者,放棄思考的主體性,鄙視自身的鑑賞力,其結果自然沒問題。相反,如果你否定上述的說法,必定招來指責和嘲弄,說你技不如人,說你心生嫉妒(俗稱紅眼病)。後者這樣的批駁,還帶來更強悍的詰問,除非你通曉作品原文,而且是公認的文學專家,否則持反對意見的你和他們都一樣,都是藉由中譯本的閱讀(包括各種形式的追捧),向「經典作品」的致敬與擁戴的。
我認為,後者的說法有幾分道理,但又不全然贊同。我想表達另一種視角是,設若我們是因著名評論家的讚賞來認定經典作品的,是否也得追問一下評論家為何追捧那些作品的起點?以夏目漱石的「著名小說」《心》為例,其出版後大為暢銷,在少數日本文學專家看來,其藝術性和思想性並不出眾,但為何它至今仍被奉為「經典作品」?借用小谷野敦的說法,當年給《心》大加讚賞的都是1930年代出生的評論家,由於時代與風俗相近的緣故,對於夏目漱石小說筆下描述的飲食男女和婚姻觀頗能引起共鳴。換句話說,夏目漱石的《心》中的人情世故,輕易就擊中了出生於1930年代評論家的靈魂。武田泰淳說得更直接了:《心》的世界太淺顯易懂了。
接下來,換成我的追問了。夏目漱石《心》自1914年4月在《朝日新聞》連載以來,最後結集出版問世後,至今歷經了100餘年,我們作為百年後的讀者對其消逝的時代背景何以引發真情的共鳴?我當然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名聲響亮的「經典作品」,其地位只會越加鞏固,絕不許有人動搖它的正統性。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我們看到出版社運用各種公私資源來行銷作家的作品,冠上「大師作品、經典作家」的稱號,就不必大驚小怪了,反而應有同理心來看待。(2025年7月10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