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舊地重訪:關讀柘植義春《貧困旅行記》
快樂的閱讀往往給人帶來意外的驚喜。
近日,我讀到著名漫畫家柘植義春(1937--)的《貧困旅行記》一書,心情不由得澎湃起來。我認為,它是一部雋永的旅行隨筆集。而我這裡所說的雋永,有幾個緣由。其一、他的文字有高度的文學抒情性(置身深山老林與溫泉勝地的細膩感受),文字淺顯親民而深刻,堪稱「躍然紙上」的美榮譽。其二,他與妻兒造訪溫泉鄉的記述,有著多重意義,既記錄著1970-1980年代日本旅者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同時又能施展魔法一般,將像我這樣的台灣讀者喚醒起來。
柘植義春在該書「上州湯宿溫泉之旅」提到的水上溫泉,就勾起了我孩童時期曾經前往乘坐火車的(嘉義縣水上鄉)水上車站(我們於2019年10月18日租車至群馬縣旅遊,行經高速公路水上路段收費站。我看到水上(みなかみ)這熟悉的地名時,有如舊地重訪,興奮不已)。他這樣寫道:「我坐上上越線,在水上溫泉兩站之前一個叫做「後閑」(ごかん)的車站下了車,然後坐上巴士。巴士沿著三國驛道筆直前行了二十分鐘,那個湯宿溫泉就在那裡。按照我的理解,所謂湯宿就是有溫泉湧出(內設溫泉浴池)的旅館,事實也正是如此,就是給從前那些上下三國嶺的旅人們歇腳的湯宿。
姑且不說,那個年代他投宿山中旅店的條件不佳:「如傾斜、破舊的房屋很多,整體給人予貧民區的感覺。街上沒有行人,連太陽光都照不進的狹窄小巷里更是陰森森的,寂靜無聲。這一切都透著一種沉鬱、滯澀的氣圍。」對我而言,我於1990代中期起數次投宿於偏遠山區的溫泉旅館,已不見柘植義春所描述的那種破敗景象了。不過,對於看向旅館外面的「盡是落葉樹的山林依舊一片蕭瑟、寂寞鳥鳴與之回響、漫天細雪迎面而來的蒼涼感」,我絲毫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我有著不遜於熟悉登山路徑之人的強烈共鳴。再往遠一點說,作為讀者僅只讀到登山旅者溫泉旅館的遊記,埋在古層的記憶都會被喚醒起來、然後像種籽那樣頂破土層抽出新芽來。(2025年7月6日)
圖片取自日本維基
嘉義縣水上車站變遷簡史
1911年3月20日 - 南靖糖廠が設けられるのにあわせて、「水堀頭駅」(現在の水上駅、当時の表記は「水堀頭驛」)が現在の位置に移転した。1920年10月1日 - 水上駅(みずかみえき、当時の表記は「水上驛」)に改称。1941年12月17日 - 嘉南大地震(zh)により駅舎が倒壊し、1943年に新駅舎が竣工した。1949年8月20日 - 移転前の初代駅が「水頭駅」として復活した。10月10日 - 水頭駅が水上駅(2代)に改称したのに伴い、本駅を南靖駅に改称。)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