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另類文學史之可能性

 

所有致力於文學史的研究者多半都懷有撰寫文學史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就此成了他們前進的動力,成為他們終其一生抵達的目標。當然,要實現這個夢想,不可能一蹴可及,必須具備多種條件,更需要時間累積與史家格局。此外,它還需一種隨著文本研究深化得來的歷史之眼。進一步說,正因為這個特異的膽識而賦予我們撰寫文學史的勇氣。

 


我之所以寫下這段小小感言,有感於日前文學評論家張恆豪在《詹冰全集》發表會上對該全集總結的評語:「詹冰全集的隆重出版有幾個重要意義,這位作家生前被忽略的才能重新受到矚目,與此同時,它意味著台灣文學史的重建(詩人李敏勇持此觀點)」。簡言之,以往編年史式的和通史式的文學史,往往因其學院體制囿限和作家作品遺缺的緣故,未能走入文學史作者關照的視野裡。這是時間落差和無法回避的遺憾。然而,我又想,如果我們逆向而為的話,不以傳統學術慣例來寫作文學史,而是採用比較文學(文本)和跨文化領域的方法與視角,其所展現出來的文字成果豈不在創造另一種可能性?

 


以時間和類型為軸,當我們以鍾鐵民的短篇小說〈約克夏的黃昏〉,對照山下惣一的短篇佳作〈閑田神社〉,那們我們就有機會深入1980年代日本農村社會生活內層,進而得知相關農業經濟運作的實際狀態。在這當下,比較閱讀給予我們一個契機,我們將從單純的小說文本過渡到農業生產機制的探究與變遷,而原本所閱讀的農民文學小說擺脫了舊有的束縛,因為我們深度解讀與詮釋的同時就是在獲取新的意義。我知道,採取這種反傳統體制的文學史書寫方式,未必受到讀者大眾的青睞,但反過來想,如果我們將它視為另類的「有承擔的學術」(錢理群語),其實沒什麼不好,也可以很有底氣的。(2025629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