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死得其所的要訣

 

在任何時候聽來,「死亡」一詞,無不令人莫名駭然,蒙上憂鬱的感傷,尤其傳來親友噩耗的時候,心情更是沉重。但是,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抵禦這種無常的陰影?

 


多年前,深居公寓的二姨來茶行小坐,順便藉此機會活動活動筋骨,這是好事情。我向來主張,長者與後輩對話可以有效防止失智,讓他們免於淪為孤島老人。二姨坐定之後,我們沏上優等的鐵觀音烏龍茶,品茗杯香之際,我主動談起了死亡的話題。我說,若非患了重大或罕見疾病,深受病魔折磨的話,其實「死亡」跟「睡著」沒有兩樣,醒來就是活著,沒醒來即死亡。二姨微笑沒答話,似乎在等待我補充說明。的確,未曾直面死亡的人,可以說得瀟灑自在,問題是,任何人都沒有死亡的經驗(瀕死復活者除外),當死神立在門前的時候,誰能不害怕?是的,正因如此,我們要預先練習死亡的感受,習慣於死亡如晨霧般襲來,習慣於死亡如睡著般來臨。

 


換個角度思考,若做好預習和死亡的準備,接下來,就是思考死得其時和死其得所了。在我的理解中,所謂死得其所,不外乎是死在自念的地方,死在你獻身的職業上;所謂死得其時,就是自主地選擇「戰死」,如敵國入侵時,你與之對抗,若不幸捐軀,就當做再輪回轉世一次,二十年以後,重新拿起槍桿與匪敵繼續拚鬥,若再死亡,依次輪回,再依次與之戰鬥。退一步說,這種有主體性的輪回觀,總能讓自己擺脫死亡的威脅,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那樣,當死神來敲門時,你二話不說就要扼住死神的咽喉。



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從「德」托馬斯.曼的《死於威尼斯》、「德」沃爾夫岡.克彭的《死於羅馬》(後者以此小說向托馬斯.曼致敬),以及「日」三島由紀夫的《死於盛夏》的小說裡,應該可以讀出些死亡的況味。也就是說,當我們置身在風雲激蕩的年代裡,直面不可逆轉的死亡的必然性,我們可以決定有尊嚴儀式的死亡,不讓徒具形式的死亡綑綁軟弱的靈魂。(20231019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