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妥也夫斯基與臺灣人
每次讀到日本作家(知識人)嚴肅探討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以及杜氏的文學思想如何影響和改變他們的創作觀,我不由得也詰問自己,你自以為認識的杜思妥也夫斯基,真的是那個存在於俄國現實世界中的杜思妥也夫斯基嗎?嚴格說來,我對於杜氏的「認知」來自兩個管道:青年時期閱讀的中文譯本,中壯年以後,透過日文譯本(自我想像)建構出來的。與俄國和日本兩國在歷史(戰爭)糾纏和地緣政治關係上相比,日本人(作家)在談論杜氏及其西伯利亞的嚴寒風雪時,絕對比我這個自稱杜氏的臺灣讀者可靠得多,我終究是無關緊要的局外人,很難與杜氏所要突顯的時代恐怖和危險思想取得深切的共鳴。所以,怎麼辦呢?目前,我還沒想出好辦法,重新學習俄語已力不從心,只能依靠中日譯本了。如果,多年以後,我仍然沒能從中漸悟和頓悟的話,就得拜託杜思妥也夫斯基了,請他大力發威,但我不要削瘦的靈魂,請給我豐滿而現實的靈感。(2023年1月12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