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大師與啟蒙 

 

一個常見的現象,每個作家在出道之前,即使在成名之後,一有恰巧時機,他們都會提及仰慕的大師,說大師的(思想)影響如何使其成為作家,如何形塑自己的寫作風格。我們可以正面的理解,這些援引大師名冊的作家,多半是出於善意,而不是蹭名人搭便車的伎倆。這話說的有道理。但直白地說,作家所崇拜的大師和名家,並非一開始就橫空出世,或者從花崗岩裡迸出來的,他們仍有做學徒的時期,隨著持續磨練和經驗累積,最終才得出「大師」的架勢和內涵。

 


以松本清張為例,他成為備受歡迎的大作家之前,即已累積閱讀和寫作經驗,我們可以稱此文學歷程就是自我啟蒙的過程。具體而言,少了這個必要的修煉過程,就沒成為大師以前的底蘊(累積),不存在所謂英才從天而降的說法。松本清張在〈形影〉一文中說,他年輕時就喜歡菊池寬的作品。菊池寬於19583月去世(61歲)時,他39歲在小倉市《朝日新聞》西部本社廣告部寫廣告文案,與文學世界沒有關聯,不曾見過菊池寬本人。在他以寫作維生之後,他青年時讀遍菊池寬的所有作品----這種深讀的經驗發揮作用,轉化成一種特殊的「視角」,為其實現可讀性的寫作風格注入了活力。就此而言,當大師松本清張論述其敬仰的大師菊池寬時,應當比其他(同時代)作家透顯著更堅實的力道,決不淪為以大師為名的空談。(2023117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