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歷史思想掠影
昨日下午,我在某舊書店發現司馬遼太郎《アメリカ素描》一書,好奇地翻閱起來,看看是否符合寫作需要。如果說,我買書有著很強的目的性,那的確是事實,因為我已經無暇翻看閒書了。所以,儘管面前有許多日文書,售價還不算貴,最後我總要克制慾望果斷決定。
必須說,之前我讀過司馬遼太郎的著作和講演集,也讀過幾部他的歷史小說,但在嚴格意義上,我不是他的書迷鐵粉,始終理性地看待其著述,像刑事鑑識專家一樣,試圖從其書中日本近代史中找出線索,加以破解或破案。一個有目共睹的經驗是,讀者因激情作祟而落入盲目崇拜的深坑,其後恐怕很難再爬上來了。
這部題為《アメリカ素描》的隨筆集,表面上看似遊記的寫法,實則主題相當明確,多半圍繞美國與日本交涉(強弱國家外交衝擊與回應)的歷史文化比較,其中亦提到江戶時期日本人探知外國資訊的方法,如他們藉由教科書、流行語、術語、商品名稱等等,進而認識「英語」這個他者(我把它解釋為「強大的他者」)。進一步說,這種具有文化史意義的隨筆,又提供美日外交史的線索,正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書,不管封面古舊書頁泛黃,它無疑都具有誘人快讀的氣場。司馬遼太郎引援的書目,於我也是裨益甚大。我手頭有信夫清三郎編《日本外交史》上下冊、約瑟夫.C.格魯《使日十年》(新舊版本),現在,又知道《日米文化交涉史》(全六卷)(在日本古本屋只顯示五卷)這條有用的線索,當然心情大好。以後,或許我可以藉由這套交外史的視點,將美日兩國的歷史處境,看得更清楚一些。
最後,我要談談《アメリカ素描》前書主的線索。在版權頁上,並沒有前書主的署名,只留下購書時間和地點:1985年5月13日,at Phoenix。藉此線索,於是我擅自推理起來:前書主想必是旅居美國的台灣人,他關注美國與日本的外交文化史,熱衷探討美日兩國愛恨情仇的糾結,才購買《アメリカ素描》一書的。而從時間上來說,它又有著漂泊流轉的意味。這部隨筆集購於1985年,幾經轉折(各種原因),出現在台北的舊書店裡,我於中秋節過後意外地與其邂逅,其間歷經了37年,37年流光消逝,我成了該書現任的持有者。不管怎麼說,我認為這奇妙的書緣,仍然值得一寫。(2022年9月20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