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向紙張致敬的年代(3

在那個時期,擔任該委員會的委員,多半是占領軍所認定的開明派人士,亦即思想進步(反對戰爭)的知識人,但是即使如此,他們仍然恪守聯軍總司令部的基本方針,對於出版業的用紙申請,絕不可能任意通融,或者為其說項放水。一切依照規定,公事公辦。出版社和雜誌社每月出版書籍和雜誌,必須事先依印刷頁數冊數詳細列表出來,以此數量來申請紙張。這種非常時期的紙張配額制度,看似公平有理,其實無法避免執行機關預設的立場。例如,在所有綜合性的雜誌中,像《世界》(岩波書店)雜誌、《婦人之友》,這些就是委員會眼中的優良雜誌。而且,當時GHQ裡面有幾個左派人士,他們與日本的左派正處於相濡以沫的關係。所以明眼人很容易看出,這個評選標準的玄機。那些不在這個幸運範圍內的出版業,就算亟需紙張助陣,向該委員會訴求廣大的讀者如何引頸期盼啦,希望早日拿到書籍和雜誌等等,他們絕不會增加配給的紙張,可謂是鐵面無私。

對於這樣的紙張配給制度,儘管日本的出版業有諸多抱怨或發出不平之鳴,但是高度自律的民族性格,讓他們以共體時艱的角度接受了這樣的現實。他們自我解釋道,那個時期的確紙張嚴重缺乏,若不做這樣的管控,局面可能更為混亂,甚至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是,這其中又存在著反證,似乎要佐證何謂真正的競爭力。隨著時局的變化,書籍用紙統制解除以後,出版業正式進入實力相搏的局面。以前,那些由執行機關認定的、受到特別優遇的、分得多數紙張的優良雜誌,來到競爭激烈的自由市場上,卻失去應有的戰鬥力,銷售份量逐漸下滑,反而是那些紙張配額較少的、寧願冒險到黑市購買紙張的雜誌社,展現得比前者更生機勃發。用當時的說法,遇到再大的困難,花費再多的錢,他們都要買紙出版雜誌,然後再把販售所得拿來購買書籍用紙。按貿易原理來看,彼時向黑市購入紙張印製雜誌,反而不符成本,若把全數的紙張拋售,將賺得更多利益。但是,他們終究沒有向利益投靠,繼續出版雜誌推動閱讀。


在這場爭取書籍紙張的戰役中,某種歷史層面上,以日本書籍社會史的視角,向我們現身說法:在非常時期,紙張從舒適的私人領域,走入文化統制的禁區,它擔負著撥亂反正的任務,多給優良圖書印製需求,對於較不符合現行政策的刊物,則採取必要的節制。此外,它還作為統管文化思想的工具,再次證明其深遠的有效性。就此而言,現今出版業的編輯們,幾乎沒有這樣的經歷,也很難想像,當年身穿退伍軍服的前輩,為了把從黑市購入的紙張全數運往印刷廠,親自坐押在貨車後斗上的情景了。或者,他們若不熟悉探究二戰後的日本史,大概很難得知,美國占領軍書籍用紙的分配制度,既深刻影響日本的文化政策走向,又能型塑日本文化中的美國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自始至終都在徹底貫徹占領軍的政策。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