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淨土:我的水俣病》的100種讀法
坦白說,閱讀石牟礼道子《苦海淨土:我的水俣病》一書,就會帶來沉重的壓力,因為她以平實詳細的筆觸,記錄著其故鄉熊本縣水俣市,以及天草諸島不知火海因於化工廠排放廢水中含有水銀成份造成環境污染,受災的水俣民眾因而罹患怪病,不得不踏上維權和抗爭求償之路。而這一現實事件的「人間淨土」,頓時成了水俣病患與病痛搏鬥的「人間苦海」,在多麼理性與克制的人讀來,也難免為之發出不平之鳴。
不過,我們若暫時擱下這悲痛的文字記述,跟隨石牟礼道子描寫堂島灣的生活場景,似乎可以勾起我們相似的童年經驗。在該書開篇處,這樣寫道:「堂島部落座於小小的海灣處,這裡除了每年一兩次颱風來襲,幾乎是風平浪靜的。看上去,在微波盪漾的堂島灣上,總是泛著小舟和捕沙丁魚的魚簍,孩子們光著身子在船舟之間跳來跳去玩耍,不時撲通的躍入海中。夏日裡,孩子們的歡鬧聲會穿過柑橘園、夾竹桃叢,以及結著樹瘤的野漆樹,越過石牆傳到每個家庭裡。」
當我翻譯這段海邊風景的時候,再次感受到文字如景顯現的力量。換句話說,紀實文字的細緻描述,不僅重現往昔時往事和地景,它甚至能夠成為有用的指南,為我們帶路走向記憶的小徑而不致於迷途。就此而言,我們作為越境的讀者,對於《苦海淨土:我的水俣病》一書,似乎也可以有100種讀法吧。(2023年10月27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