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隨想錄
不久前,看到一位任職於出版社的朋友,他介紹日文原作者相關作品時打趣地說,以下書籍都不會出版。意思是說,他個人肯定那些優秀的作品,但基於公司經營方針和台灣讀者的閱讀傾向以及主編的權限,真的是力之逮。從事實面來說,出版那種書籍就是打水漂,沒有銷路的書籍,即自毀錢途,當然不列入出版的考量。對出版社而言,這的確是明擺的事實,而且我們不是出資股東,更沒有置喙的餘地。若要強辭奪理的說,這種情形就像賭客已看見對手底牌時的心理,明知對自己不利(輸錢),是絕不可能跟進的,除非那不是一場賭局,而是洗錢行賄的必要儀式,或者主編挪用公司資源作為個人情面以為下個職場鋪路,那就另當別論了。在中文的世界裡,叫做借花獻佛,更粗俗形象有力的說法:偷穿別人的內褲做摔跤表演。
必須說,我那位編輯朋友是個篤實之人,只埋頭執行出版公司規劃的好書,不諳上下其手的門道,或者說即使有機會做順水人情,他亦不屑這種暗門的勾合。而談這個問題,我的身分立場就自由寬廣多了。因為我是個以筆耕為生的作家,榮枯盛衰一人承擔,選題與撰稿由我自己決定,在精神上掌握絕對的主體性。有了這樣的優勢,我當然能廣為介紹編輯朋友的遺珠之憾:叫好不叫座,不能出版的好書。換句話說,正因為這種逆差的刺激和鼓勵,我更想介紹那些不會在台灣出版的日文書,儘管讀者寥寥無幾,我依然會克服疲勞地寫下去。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山崎豐子《白色巨塔》中,東教授對其已威脅自身地位的門生財前教授的對話:「財前君……世間体もありますからね」,按上下文的語境是說,「財前君,你要注意『社會觀感』呀!」不過,我想在這弦外之音上擴大解釋:那些被台灣出版社判定滯銷的書籍,恰好是我使之廣讀暢銷的寫作題材。當然,這必須徹底行動而非信口開河,更何況書籍有其自身的命運,既然如此,我何必劃地自限?(2021年3月22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