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與政治小說的力量
在福澤諭吉發行《時事新報》的這一年,時年四十二歲的伊藤博文為了落實議會政治,而前往德國研究憲法,這是他第四次海外旅行。此時,出身京都貴族的西園寺公望也與伊藤博文同行,這亦是後來日本的政治形式呈現出德國風格的原因。有趣的是,就像追隨伊藤博文一樣,當時自由黨的領袖板桓退助於同年前往法國研究議會政治。在他出發之前,比福澤諭吉的《時事新報》遲晚三個月,他的自由黨也創辦了機關報《自由新聞》。板桓退助訪問法國期間,他以民主政治鬥士的身分拜會了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彼時板桓退助四十六歲,雨果卻是八十幾歲的衰老之人。雨果回應板桓退助的要求,並向他提出了許多忠告,如果想要他建構(形塑)國民的政治思想,可以翻譯他(雨果)的小說,在其機關報紙上刊載。雨果老人提出(行銷)這個建議,立刻得到板桓退助及其隨行人員的落實。他們除了購買雨果的作品之外,還收集了許多描寫政治問題的小說回國備用。
事實上,之前在日本已有不少人嘗試政治小說的翻譯或改編,即使原作並不是政治小說,他們也會強化其政治意味進行翻譯或改動,但沒有顯著的成效。彼時,日本舊小說的寫作方法已走到盡頭,紅極一時的假名垣魯文(本名:野崎文藏),亦遇到寫作瓶頸找不到新穎的題材。更具體地說,評論家們所寫的政治小說並不深刻也無法震撼讀者的心靈。反觀到法國考察的板垣退助帶回雨果的作品,積極翻譯在報紙上連載,漸漸引起日本文人的關注,不可阻擋地為日本閉塞的思想空間注入了一股醒悟的新風。由此而言,不管時代如何演變,報紙、翻譯和政治小說,始終以強大的精神姿態指向未來的道路。(2021年3月17日)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