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理論與事實的距離----《金閣寺》

或許,直到現在每個小說家都無法迴避這樣的拷問:理論與事實存在多大的距離?不管作家是否願意對此回應,能夠闡明它們之間的緊張關係,等於為作家本身贏得實質的話語權。在日本,各種座談會非常盛行,作家對談的盛況更不在話下。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甫出版,出版社旋即舉行了作家座談,這部小說的作者三島由紀夫自不必說,同時又邀請文學評論家小林秀雄助陣,希望藉由評論家的深刻洞見,進而將《金閣寺》的話題推上高峰。
儘管如此,小林秀雄依然堅守評論家的立場,他似乎不留情面地向三島說,「我覺得,三島先生並未充分把(和尚)主角為何縱火燒掉金閣寺的內在根源表現出來,僅止透過抒情的文字來描寫縱火犯的動機和過程,顯然失去了強烈的力道……」。按照列席的作家安岡章太郎表示,三島由紀夫面對這尖銳的批評,當下似乎顯得難以招架。不過,小林秀雄的直言,卻讓安岡章太郎大為震撼。因為這個問題,不僅止三島由紀夫要克服的,包含所有日本作家,都不得不直視這困難的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小說家不能將主角其行為深處的思想表現出來,作家的寫作技巧再怎麼高超,最終只能流於欲振乏力的感傷而已。換言之,善用感傷的文字固然很有美感,贏得讀者浸潤浪漫氣氛的好感,但是與此同時,它卻無法震盪讀者的心靈,與餘音繞樑的境界距離似乎就更遠了。2019325日)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