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中原中也的憂鬱

或許詩人天生就具有敏銳感性的特質,對於因時代變遷的波動,其反應的力道,也比任何人來得強烈。既然這是纖細的神經所引發的苦惱,那麼我們用什麼方式來辨認這些被詩人埋在心中的不安呢?短命的詩人中原中也(1907-1937),在1926(大正15)年寫了一首14行詩,表達了他內心最深的憂鬱:
天花板是紅黃色的
    光線從門縫透露進來
回想起庸俗的軍樂
    想放手一搏 卻無所適從
聽不見鳥兒的歌聲
    今日天空像是淺藍色的
沒有東西可以用來勸慰
    倦乏的人心
早上樹脂的香氣令人苦惱
    各種夢想隨之消失
森林是否對著風鳴叫嗎
    手掌中的天空火辣辣的
那各種美好的夢境
是否沿著河堤消失呢

我們若回到時代的現場,也許可以發現到一個事實:中原中也寫就這首詩作的時候,正值西歐各種先進的物質文明大批湧進日本的現代都會裡,到處都洋溢著現代性的迷人光彩。不止如此,鐵面的電車以很快的速度穿越著鄉村田野,這景觀之奇特的確使人吃驚,有時甚至連鐵軋旁的溪谷樹林和鳥兒都看得目眩神迷。然而,如果這時若有乘客凝望窗外的風景,卻為此覺到感到精神的空虛,那麼這種空乏就與西歐的虛無感沒什麼差異了。換言之,中原中也很早就體會到現代化的光明與黑暗,比任何人更早地捕捉到因焦灼心靈而來的苦惱,而在那以後,必然出現新的頹廢和不安,像始終被漠然不安糾纏著的芥川龍之介一樣,面向空洞的憂患,一時找不到生命的註腳。就此而言,詩人和作家以文筆立業,是否生逢其時還是很重要的,當然,包括命運之神能否願意站在你的身旁,為你苦澀的生命注入一點點甘泉。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