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盡頭
近幾年來,我經常聽聞臺灣出版界的前輩感嘆,現代人不買書,不閱讀紙質書。以前愛書人買書是有熱情的,他們興奮地衝進書展現場,四處仔細繞轉打量,彷彿湧進大賣場購買生活用品似的,手上不拎個幾袋書籍回家,心裡總覺得不踏實。有些重度的愛書人,甚至認為只要少買幾本書,就是辜負好書的期待,讓出版業陷入經濟困境。不過,那些曾經令人感動的購書風潮,如今就像退潮後的海灘,留下了荒涼和空蕩蕩。這種強烈的反差,想必出版人有刻骨銘心的體會。用現代的流行語:「哎呀,愛書人為什麼人間蒸發了?他們到哪裡去了?莫非新歡取代了舊愛?新的餘興佔領了忙碌的心靈?」坦白說,這個問題和因素太複雜了,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而且我不是趨勢分析家,更不可能說得清楚。我頂多站在末代愛書人的立場,談點個人的感想,但我絕對不使用極端激進派的措辭,批評不買書的人,即文化墮落的同路人,他們必須為書籍出版的凋萎共同懺悔……。任何人都知道,閱讀這愉悅的精神活動,不許也不宜嚴令實施,只能給予鼓勵促進,這樣才有優雅和自在的空間。畢竟,書市慘淡的問題,不止發生在臺灣出版業,其實日本出版業很早即面臨這纏繞不止的風暴了。
不久前,日本的出版協會指稱,隨著閱讀人口的銳減,出版社的負擔更形加重,更形象的說,大出版社財力雄厚尚能繼續撐持,但是小型出版社可吃不消了。眾所周知,日本的書籍利益分配計算方式:出版社(包括作者版稅)占70%、書店20%、書籍經銷商10%。在日本,有四家大型書籍通路商,以日販規模最大,日前,該公司行文給各出版社,聲明將現行的運費再調高百分之四。毋庸置疑,日販這項舉措,如狂浪湧向了財力虛弱的出版社。按照這種計價方式,出版社的利益將減到66%,書籍經銷商的利益則調高到14%。此外,東販也跟進以新的項目向出版社收取「手續費」。在雜誌方面,出版社原本即從實際銷售額中的0.55%,作為「運費補助」支付給經銷商,可是日販在此時點調高到0.85%,甚至商議將運費調至1%。這些調漲運費的事實,加諸在出版業的不可承受之輕的數字,到底在透露什麼樣的訊息?
按照日本出版業專家分析,導致雜誌形勢惡化有兩個原因。其一、運輸成本提高和嚴重缺工;其二、雜誌銷售量嚴重下滑。在雜誌熱銷的時期,經銷商配合各雜誌出刊時間,將大量的雜誌配送到日本全國各地,經銷商「順便」發送以減輕雜誌社的負擔。然而,約莫2016年,書籍銷售額已超過雜誌銷售額,流通業者的營運機制問題逐漸浮上檯面。準確地說,運輸成本的提高直接衝擊到書籍經銷商。日販於今年(2018)3月決算報表,這是他們創業以來首次出現了赤字,共計虧損5億6千萬日圓。東販的情況亦然,近五年來,統計財表上首次出現了赤字。由此可見,書籍運銷的確是個大哉問,不可能置之不理。據說,有大型出版社為因應書籍經銷商的要求,每年要多提撥1億至2億日圓追加預算,來度過這可怖的難關。對於這棘手問題該如何解決,有專家指出,如果出版業者不再堅持書籍出版後都送往書店的話,這樣或許可以減輕經銷的成本……。當然,這句話是針對日本的經銷系統而說,一旦被納入這個體系中運作,豈非可以瀟灑脫身的了。
相反地,這問題放在臺灣出版業的生態下,又將面臨不同的問題了。說到底,我們又得回到老問題上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買書的人愈來愈少,書市會更為蕭條,出版社就更難生存了,如此惡劣的輪回,最終可能的結果是電子資訊淹沒紙質書籍的光景。我按此推想,除非藍光徹底弄壞了視聽者的眼睛,否則始終享受便利性的讀者們,絕不輕易從這光豔的舞台撤退出來。以上提及的事實,似乎都攸關著出版業的存亡,和書籍的命運扣在一起。在這時刻,我認為作者和作家仍然不能置身事外。毋寧說,他們更需要站在同一陣線上奮鬥,矢志成為出版業的助力。至於何謂助力之說,我的看法是,作家的本份在於認真努力寫出好書,不知疲勞地推陳出新,創造自己的讀者群,把散場以為無戲可看的讀者重新找回來,吸引他們回到閱讀的溫泉池,這樣出版社就不會轟然倒閉,編輯每日快樂地於書稿中進出,書香社會重新運作起來。順便指出,有個厭書症的朋友告訴我,他雖然嘴上抱怨讀書無用,但沒書可讀的日子,還真是了無生趣。
標籤: 隨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