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小說及其失業年代
我們回顧日本左翼小說的發展時,很自然要提及細井和喜藏《女工哀史》這本書。按年代來看,這部作品連載於《改造》雜誌上(大正十三年至大正十四年),因此有專家認為,這部引用具體的數據細緻描寫紡織女工受盡資方壓榨的作品,堪稱昭和初期左翼小說的開端。在那個年代裡,苦悶與尖銳的思想,都有各自的出口,而左翼雜誌發揮著很大功能。這部支持底層勞工的作品,經由《改造》的刊載和傳播,激勵著劇作家的靈感,其後催生出藤森成吉的劇作--〈是什麼讓她們如此悲慘〉(載於《改造》昭和二年一月號)。藤森成吉並把它改編成舞台劇,在左翼的劇場演出,獲得很大的迴響。他寫作此劇作的動機在於,讀過《女工哀史》後,深受共鳴的震撼。為了進一步了解實際境況,他與妻子喬裝成工人模樣潛入花王肥皂工廠調查,
結果,報社記者獲知這件事情,立即以社會新聞大幅報導,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
在納普(全日本無產階級藝術聯盟的簡稱)小說的系譜中,以葉山嘉樹〈妓女〉(載《文藝戰線》大正十四年十一月)、〈水泥桶中的信〉(《文藝戰線》大正十五年一月號)、德永直《沒有太陽的街》(《戰旗》昭和四年六月至十月),以及前田河廣一郎、中西伊助、宮嶋資夫、宮地嘉六、金字洋文、里村欣三、岩藤雪夫等作家發表的作品,最為鼎盛時期。然而,這兩個屬性相似的文學團體,也出現競爭關係。納普組成後,許多傑出的小說都在機關刊物《納普》上發表,而載於《文藝戰線》的作品,卻有些相形失色,從這時候開始,勞工出身的作家屬於《文藝戰線》陣營,高學歷的精英作家則在《戰旗》發表作品,旨在啟蒙群眾,從此脫離「納普」團體,發展各自的文學戰場。
明確地說,那個年代的左翼小說,幾乎都扣住勞動剝削和失業的關鍵問題,因於社會結構的巨幅變動,大量失業人口湧向街頭,迫使執政當局備感棘手。例如,昭和五年,一名大阪中年婦女帶著小孩,徒步沿著東海道來到東京,目的就為丈夫找份工作;基於相同的心理,大阪的失業工人,試圖到東京糊口謀生,而東京的失業人口,則朝向大阪神戶尋求希望,他們共同的想法是,只要到那裡應該可以找到生機。因此,我們不難想像,這種抽象的希望所蔓延範圍。據當時的新聞報導,在東海道上極不平靜,失業者和流浪漢絡繹於途,他們身無分文,飢餓難耐的時候,偷拔沿路農家菜園的蔬菜,引起了農戶們激烈反彈。但是民眾落難的問題,迫使縣政府不得不做出對策,各縣交界處因而成立收容所,提供救濟餐食度過難關。正因為這樣的緊急措施,流連於東海道上的難民問題暫時得到紓解,至少情況沒有愈來愈尖銳。對每個時代的作家而言,時代社會都賦予他們任務,並不時召喚作家的良心,希望他們藉由文字的力量,為他們面對的社會問題做出回應,不拘泥於任何題材形式,卻必須把它們鑄就在文本裡。現在看來,這些文本或許令人感到苦澀,帶來不快的壓力,但是他們所銘記的作品,即是給研究者和讀者們的禮物,一種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最佳贈禮。如果沒有這些文本,我們何以知道歷史的面貌,何以了解那個時代的光與影?
標籤: 日本文學評論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