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歷史喚你回潮(隨筆)

我向來對歷史學興趣濃厚,買了成堆的史學中譯本,準備通讀一遍,幻想自己哪天也習得歷史學家的本能,寫些有趣的通史。只是,這種想法固然美好,但是最後我仍然沒能完成,讀畢的經典少得可數,當然,這只能怪自己用功不足,不能拿其他理由搪塞。不過,也許這樣的餘緒還潛伏在我的意識底層作祟,有些時候,我總按捺不住好奇,向朋友探問,他是否有相似的經驗?

就我印象所及,我問過旅居日本多年的書誌專家三國大介,他就讀早稻田大學歷史研究所時,其指導教授都給些什麼樣的書單?他說,必讀的書單很多,一下子記不起來,但唯獨EH.卡爾《什麼是歷史》這本入門書,其教授特別強調,無論如何都得把它讀個通透,說這本書是歷史所研究生不可錯過的史學經典。我按時間推算,那是一九七○年中期,日本大學研究所裡的讀書狀況。當然,在某種層面上,教授開給研究生的書單,反映著他的治學和閱讀面向。不過,我們換個視點設問,那個時期日本出版界的書籍,是否同樣與之共鳴?如果它們的精神氣質相符,閱讀興味又相互呼應的話,那麼這樣的閱讀文化就更具意義了。

據日本出版史指出,二戰以後,首波出現的歷史書熱潮,以高木健夫《生きている日本史》最為熱門,那時正值歷史教科書《くにの歩み》的內容爭議,鬧得沸沸揚揚之際,此外,《世界の歴史》和《新しい日本の歴史》等系例叢書,都在這個時點耀然亮相,點燃了讀者的讀史油燈。第二波讀史風潮,即讀賣新聞社版《日本の歴史》,數年之後,中央公論社推出同名的通史系列叢書,成功帶動了第三波讀史高潮。進入第四波的歷史熱,書籍內頁編輯出現了新的變化,原本黑白照片改由彩色圖說,更增添了可讀性。

確切地說,並非由於讀史風潮的緣故,歷史叢書才進入讀者的視野,其實在日本書店裡,就有常設固定的歷史書籍專櫃。由此來看,日本國民似乎很熱衷於歷史,而且時代題材不拘,這就是日本電視台所企劃推出的大型歷史連續劇,為何對各種時代習俗和典故細節做考證的原因了。然而,當記者探問日本的讀者,「日本人為什麼熱衷閱讀歷史?你們怎樣看待歷史呢?」或許,很少人能夠給予明確回答。當然,在這當中不排除精英式的感想,「我們希望透過歷史人物,做為我們現代人的導引」。只是,在書誌專家順田紀一郎看來,「歷史叢書和歷史小說之所以暢銷,即反映日本人喜歡跟風流行,他們並非從歷史中記取教訓,而是另類的逃避。」也就是說,對於現代日本人而言,日常生活讓他們感到困頓乏味,於是,沉浸在古代史和戰國時代的世界裡,就能得到某種程度的拯救,那裡提供著自由想像的空間,任憑他們馳騁奔遊,可以完全拋棄心理壓力。我們若以歷史人物做譬喻,所謂時勢造英雄。勝海舟是亂世中的英雄,也是時代的孩子,因為他在生逢那樣的時代,又有恭逢其盛的作為,而贏得了歷史地位的風采,但是,他若出生在現代,就很難有這番偉大的作為了。


此外,日本人還有一種微妙心理,他們很想藉由歷史來確證自我,尤其社會混亂時期,這種心理傾向就愈加強烈起來。出版社看準讀者心理,深知讀者層的需求,又諳操作的原理,以這種角度企劃出版歷史系列叢書。當然,出版社還得考量到閱讀的趣味性,兼顧豐富的歷史知識,真正滿足讀者的品味。在這方面,各出版社的操作是頗見成效的。然而,我們若嚴苛指出其中不足之處,那就是上述歷史叢書的論敘,幾乎是教科書式的概論,亦即統治者的政治史觀,主要著眼於歷代權位更迭和社會變遷,而作為歷史主角的民眾卻被晾在歷史陰暗角落裡了。以讀書市場而言,出版概論性的歷史書籍和通史有其必要,而認識每個時代、歷史人物、事件等,也需要這些基礎史料支撐。然而,我們探察過日本七○年代中期的歷史書風潮,至少見識到這樣的現象,當一批二、三十卷的歷史叢書湧現,後來又式微的時候,它並不會因此消失,而是等待另個時機,再以嶄新的面貌登場,用歷史的魅影輕輕召喚你回潮,竭誠歡迎你參加這次歷史之旅。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