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壇百年回憶錄》(19)
接著,我們要談到《讀賣新聞》是如何登上日本新聞發展史的舞台。明治七年十一月二日,《讀賣新聞》正式發行,該報館位於虎門的琴平町。創刊之初,旋即引起東京市民的矚目。當時,販售報紙的方式很奇特,售報人一面搖響鈴鐺,一面高聲朗讀報紙叫賣。在報紙之類的新聞媒介尚未出現的江戶時代,都採取「瓦版」印刷。所謂的瓦版即以天地異變、火災及其他消息的報導,報仇、自殺、孝子忠僕等社會新聞,娛樂性文字,流行歌曲等為內容,用木版印刷的單張或數張的小冊子方式,向群眾公布的出版物。其所以稱為瓦版,據說是因為初期所用的印刷方法,是在粘土制成的瓦形物上雕刻文字或繪畫再進行印刷。瓦版這個名稱,是在明治年間以後才開始使用的。現存最古的瓦版,即《大坂安部交戰圖》和《大坂卯年圖》這兩張圖,它們把大坂城的陷落,亦即豐臣家末日將盡的消息告訴給江戶人。後來,瓦版延續到江戶幕府晚期,以文化、文政期間(1804-1829年)為鼎盛期,內容多樣化,出版量也有增加,銷售方法也從「讀賣」發展為掛在店鋪門口出售。到了明治年間,效法歐美國家出現了現代化的報紙,瓦版隨之衰落。然而,在民眾看來,他們對於瓦版具有先驅性的意義,給予積極的評價。
然而,剛開始,這種叫賣報紙的方法,東京市民並不買賬,甚至認為這是格調很低的報紙。因此,在東京市民看來,《朝野新聞》、《郵便報知新聞》和《東京每日》的格調來得高。不過,後來情勢發生了變化,《讀賣新聞》成功逆轉了民眾的偏見。每家報紙同樣在報導風月場所、戲劇表演、市民日常生活動態、衝突的悲劇,抑或有趣的社會事件,該報的措詞淺顯易懂,不掉入詰屈聱牙的泥淖裡。這對於教育尚未普及的時代,處於啟蒙時期的日本受眾們,無疑是個新鮮的契機,該報旋即獲得青睞。以報紙的屬性而言,《朝野新聞》主要刊載官廳的公告文書,政治動態和政治評論;《東京日日》則著重報導市民的生活,較能獲得知識階層的品味。正如上述,《讀賣新聞》的編輯方針,在於用淺白輕鬆的文字報導民眾關注的議題和生活趣聞,其後報份也因此激增激起來。
有趣的是,《讀賣新聞》發刊之時,只印了一百二十三枚報紙,隔日才發行的,但是由於閱報人數激增,翌年四月十九日起,改為每日發刊。到了六月一日,這報份已增至一萬八十八枚的印量了。之前,《橫濱每日新聞》在新聞報導上,也報導花柳界的消息、光怪陸離的社會事件、甚至男女間的花邊新聞,但報份卻沒有起色,不像《讀賣新聞》那樣,急速地升騰起來。當《讀賣新聞》如日中天之際,被矛盾情緒糾結的民眾,就指稱這類型的報紙為「小報」,而把較多刊載政治評論和官方消息的《朝野新聞》,稱為高級的「大報」。不過,有個不可爭的事實,他們眼中看不起的「小報」的報份,往往比那些「大報」多量而且來勢洶洶。(待續-20)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