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壇百年回憶錄》(17)
回顧明治初期的新聞,主要有《東京日日新聞》、《郵便報知》、《日新真事誌》等日報報社,以及成島柳北創辦的《朝野新聞》。《日新真事誌》是英國人布拉克和漢薩德共同經營的報紙,以正確報導的立場聞名,報館位於銀座四丁目的好地段。事實上,在《日新真事誌》之前,《東京日日新聞》即已創刊,但是因為這些報沒有社論,多半刊載低俗的文章,讓布拉克感到沮喪,因而點燃他創建社論體制的使命感。然而,這只是報業改革的希望微火,他撰文揭露東京市民的不文明行止,才是因忠實報導而導致該報停刊的關鍵因素。一次,布拉克雖然沒有以社論形式刊出,但文章內容引述道,「……如今進入文化啟蒙之明治政府,兩國淺草等地之雜耍小屋,尚有女性公然示露陰部和殘疾怪人等表演,連外國人都好奇流連忘返,此乃野蠻之風俗,毋寧為(日本)國家恥辱……」這項基於社會事實的嚴厲指責,立刻惹來了民眾和官方反彈打壓。
此外,之前他又撰文披露「設置民選議院」的正反兩派意見,受到閱報大眾的關注。但政府真正擔心的是,布拉克的論調很可能導向自由民權運動,亦即它具有不可測的危險性。正因為該報受到廣泛閱讀,報量銷售奇佳的時候,曾售出一萬數千餘份,由此可見其影響力了。因此,對明治政府而言,布拉克的文章充滿惡意攻訐,他利用治外法權的漏洞,藉機挑撥政府與民眾的對立,應予立即敕令停刊。果然,明治八年元月,左院法制課向布拉克開出交換條件,政府依照「僱用外國人條例」,轉入正院翻譯局任職,每月支付薪資三百圓、房租津貼三十圓,但是該報必須停刊。同年六月,政府修正《新聞報紙條例》強化取締,禁止外國人辦報或編輯職務。於是,該年十二月五日,《日新真事誌》即告停刊,勇於揭發真相的報人布拉克再也無法回到新聞界的戰場了。
《朝野新聞》的前身,原是明石藩舊藩主松平候爵接收《公文通誌》後,發行了些時日易名為朝野新聞的。這一年,該報出資者看到青年才俊成島柳北旅歐歸國,請他出任社長,用朝野新聞的名義,買下這棟曾作為布拉克的報館的建築物。成島柳北很勤於筆耕,他在自家報紙裡,開闢「雜錄」專欄,每日發表詼諧戲謔的隨筆,而且諷剌時事的力道甚深,堪稱當代的報界健筆。據估計,當時《朝野新聞》的發行量,達二千份之多。此外,橫濱這個與外國接觸更多的地方,同樣具有比日本內地開闊的視野,它被日本視為吸取外國先進文明知識的世界窗口。有這樣的條件,《橫濱每日新聞》的權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這一年,作家假名垣魯文移居遷住橫濱的櫻木町,其小說《安愚樂鍋》的序文,以及製作「黑牡丹藥丸」、撰寫廣告文案等,就是在這賃居的二樓完成,他還吊掛著「黑牡丹藥丸」招牌招徠,賣點養身丹丸補貼家用。(待續-18)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